之前有人问过我,感觉你读了好多书,却感觉有种书呆子的感觉。一开始我没有在意这种看法,觉得别人没有实践过读书这件事,是没有发言权的。不过有时候就这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东西别人即使没有体验过类似的经历,却可以从你身上感觉到某些不对劲的东西,虽然他们也说不清楚,但确实能体验到的。
我想他们所体验到的那种“不对劲”的东西,就是我知道得太多了。
这次失恋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即使我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过,但却知道怎么回事,能说出个大概,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能清楚看到未来的方向。比如失恋后,不管自己再怎么万分痛苦,再怎么忘不了对方,我就知道不久的将来我还是会记得这段感情,也会慢慢忘记她,然后把自己变得更好,迎接未来。
我知道未来我会走到哪里,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好的,尤其是在自己迷茫,不知所措时,这种知道会给心里一种安稳感,不管自己再怎么痛苦难受,也还是会有美好的未来。这就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前方,指引我前进。但是我只是知道了那个方向而已,其中要走过什么样的路,经历怎样的痛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些具体的细节我并不知道。有时候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犯傻或犯错后,会让自己感觉偏离了方向,因而会变得失落,感觉自己好失败,再加上经历过程的痛苦,双重的压力反而会让自己越加难受。这些是我所“不知道”的,但却是我需要经历的,我唯有陪着自己,去经历和体验这些过程,我才能真正到达未来的彼岸。
因此,我时常会感到一种痛苦,明明知道我要去到哪里,要变成什么样的人,但是当下体验的痛苦,却时常让我失去耐心,变得无法坚持,过程总是难熬的,因为不知道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到底多久才能走到目的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我愿不愿意一个人陪着孤独的自己走过这段难熬的路,即使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何时才能成功,我只是知道了而已,
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来源于阅读,很多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而且自己也不可能全部亲力而为。那些知识会形成一种潜意识记录在大脑里,等到生活中出现类似场景时,会不自觉地浮现相关场景,然后大脑自动生成解决方案,为我提供参考。这是阅读给我带来的帮助。
但是再进一步思考:我所知道的会不会成为一种限制呢?肯定会的。
我这两年的阅读量是在70-80本之间,不计碎片化的阅读,然后扣除对大多数知识的无意识地过滤,其实我所知道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其实我也清楚,因为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即学海无涯吧。而带来的结果是:我所知道的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已,更或者说,我所知道的,只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理想状态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而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也许我所知道的,自己实际上也能做到,但是我是不是能够比现在我所知道的要做得更好呢?简单来说,还是那句话:那种你以为的你以为,真的是你以为的你以为吗?
所以我所知道的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我,也许我能走得更远,只是我不知道而已。我只是给自己套上了牢笼而已。
我现在发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直观感受是有限的,没有经历过,体验过的知识很难转化为自己的。阅读能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知识能够累积势能,在自己生命中的某一时刻帮助你醒悟某些道理,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而如果没有这些累积,一事一物一景色在自己眼里都只是普通的事物,很难调动自己感受和心去感受他们的鲜活存在,进而引发对自身的思考和触动。
解决这个弊端的方法就是:拓宽视野和思路。书还是要读的,而且要读得更多。然后多出去旅行,见识更多的人事物,增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官,而且旅行是为了带自己离开熟悉地环境,换个心情和心态去接受陌生的事物,这种转换也是一种拓宽精神。而且在旅行途中还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的故事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直观的体验,会帮助自己拓宽视野和思路,至少这会让自己明白: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活法,只是我不知道而已。而如果不能经常旅行,那么多观察生活,每个人都会是一部书,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也对生活有不同的见解,多跟他们交流,尤其是那些有趣的人,他们会告诉你,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么有趣。
当自己变得有趣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也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更多的包容,觉得有更多的可能性,也就不会给自己设置限制了,也不会觉得自己只能到达那种程度了,反而你更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因为世界的有趣是无法用人的生命去探索完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