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life学习搭建“知识体系”的经历
我在2019年末参加了半年多的C_Life学习小组活动,受益匪浅。这是一个活跃在上海、苏州两地的非盈利学习社群,参与者多是企业的年轻人。C_Life倡导参与者从自我认知和兴趣出发,终生学习和成长。社群的创办人Laurence曾任飞利浦公司技术高管,并在退休后担任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架构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创业导师。
在半年多的学习当中,我主要的收获有三方面:
结识了一群有趣的伙伴们;
初步掌握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了解系统学习的理论;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下在C_Life的学习经历,也分享下我对“知识体系”(Knowledge System, 以下简称KS)的理解。
一)在C_Life的学习:
起因:
我是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参加C_Life小组的。此前观摩了一次小组活动,当时一位年青的工程师Sean在介绍他在开发KS:“人字型问题解决模型”。他虽然参考了一些已有的分析模型(如“鱼骨分析图”等),但却能兼容并蓄,推陈出新。我当即感到C_Life的学习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搭建个人的知识体系,是个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从易到难 -- 初步尝试搭建知识体系
我对知识体系搭建充满好奇,跃跃欲试。Laurence先为我介绍了KS搭建的基本思路,同时提醒我,想成功构建KS,应当先明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组其他伙伴为例:有人结合工作需要,研究项目管理中“问题解决模型”;有人从兴趣出发,探索“人体自愈系统”。于是我先选择了”可持续发展领导力“这个主题,试图用KS搭建工具,开发出一套培训教材。这其实是我当时在进行的创业项目中的课题。
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题目过大,而我自己的知识储备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来。反思后,我决定调整思路,“从易到难“:先找一个容易入手又有趣的主题,积累经验后,再挑战更难的课题。于是想到“土壤健康和堆肥”这个题目。当时我们创业团队想在项目点(湿地生态学习中心)设计一个堆肥体验课,让参与者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大自然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把 “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先问问题 – 如何着手KS搭建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听似近于游戏的主题,真正做起来,也花了不少心思。因为“更迭式学习流程”ILP(Iterative Learning Process,详见文章第三部分)只是个框架,具体到不同的研究主题,个人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开发思路。我先列了一些问题,再通过思考以及与Laurence和小组成员交流,逐步理清了思路。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KS?为什么要开发KS?从哪里入手?如何设定主题和目标?准备用多长时间?我的KS输出形式是什么,它的适用范围? 最终,我大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设定目标,并小有收获。
我的知识体系(KS)产出 -- 堆肥手册和社群
在开发过程中,我找到了两位志趣相投,又有专业背景的伙伴。我们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先进行理论学习,随后在家里或公共花园里制做堆肥,并进行观察、记录。几个月下来,我们将经验所得编制成电子版《家庭厨余堆肥手册》,及讲座资料。之后,在几个社区和学习社群的协助下,组织了多场线下、线下堆肥讲座和交流,把所学传播出去。
意料之外的收获:因为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我们共同发起了在苏州的首个堆肥和社区农园兴趣群— 春田都市农夫。从最初的3人组,到目前的200多人的群。我们呼吁和引导大家关注环境可持续问题。通过分享知识,组织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直到现在,这个社群还在持续产生影响力。(对于可持续花园和农园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文后资料索引中下载我们的《堆肥手册》

二) 为什么要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Knowledge System)没有统一定义,在不同行业可能有不同解释。我个人对KS的理解是: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汇集,通过融会贯通,特别是找到不同的知识概念和元素之间的关联、杠杆点和闭环,变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能用于解决商业和社会问题。
我为什么想要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在与Laurence的讨论中,他提到有三层次的理由:1)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小专家或大专家:著书或创业; 2)更懂,享受思考的过程;3) 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思考,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预见性,甚至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我是被第二、三层次的理由所吸引。几年前我从企业管理转型到”可持续发展“咨询,参与了国际生态保护组织的一些可持续发展项目。这些项目往往牵涉众多的利益相关方,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比如: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或是人们日常关注的农产品安全。我得以了解和应用了系统思维的一些模型。特别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理论中,如何找到改变社会系统的”杠杆点“(leverage point), 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但我也自觉到知识积累不足。在C_Life的学习,为我接下来出国深造,进一步探索这些话题做了铺垫。
三)“知识体系”(KS)构建的几个重要理论:
参与过C_Life小组学习的朋友,可能都会对更迭式学习流程ILP( Iterative Learning Process) 及“学习圈”(Learning circle)有印象。前者是C_Life创办人 Laurence摸索出的理论模型,提出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而这个模型的基础,是美国教育家Kolb的“学习圈”理论(见图2)。
“学习圈“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引用资料1):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经历四个阶段,即: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 以学习游泳为例:学习者(特别是成年人)通常先是跟学和练习,进而再去思考并总结动作要领,等到完全掌握后,还可以用自己的心得去教别人。

ILP模型:提出了知识体系的习得过程(见图3)。与”学习圈理论“不同的是,ILP强调经验学习的四阶段不是单方向进行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往复循环。我们来用“造房子”深入举例:图3右边框架中的:范式“(paradigms),包括:模型、框架和系统,就好比是一开始能找到的各种造房子参考图纸,但它们可能还不能满足我个人的需要:比如自住房的维护性需求。那么为了继续探寻可行方案,我会从应用层面去亲身体验房子的不同子系统(如:恒温鲜风系统、饮用水处理系统、物联网智能系统等),去发现它们跟房子的大系统之间的关联设计(图3左边action, research);另外我也会了解不同的维护工作需要什么技能和工具(图3下方框的KIST)。 上述的各种学习、体验、反思最终可能会产出第一轮的整合创新方案(图3上方框KS)。不过一般不会那么顺利,所以这些不同的探索会继续发生,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流程顺序,最终需要通过好几轮的更迭才产出终稿的设计与落地方案。

结尾:
总结我对“知识体系”搭建的心得:
一)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去选择主题。这样会使你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动力。
二)由易到难。先设定小目标,积累经验并且让自己看到可期待的成果。才会有信心去挑战更大的课题。
三)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借力使力,可以加速学习过程。
在KS搭建过程中,Laurence总是耐心地给以指导和帮助,小组其它成员在我每次的交流分享时,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大家的无私分享和帮助,以及那些激发灵感的思想碰撞,让我有动力和兴趣坚持下去。至今想起来都倍感温暖。
也是由于在C_Life社群这段短暂又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才促使我最终下定决心,去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深造。因为我希望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继续耕耘、探索。瓦大的生命科学、环境及农业科学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在瓦大的一些体会,留待以后与大家分享。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Learning is not for consuming, but for creating. (知识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用来创造的)
作者简介:20多年企业技术和战略管理工作经历,后从事可持续发展项目咨询。曾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级顾问。目前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就读生物基科学(生物经济方向)研究生项目。
引用资料:
1. 库伯经验学习圈:https://wiki.mbalib.com/wiki/%E5%BA%93%E4%BC%AF%E7%9A%84%E5%AD%A6%E4%B9%A0%E5%9C%88%E7%90%86%E8%AE%BA)
2. 《家庭厨余堆肥手册》, https://pan.baidu.com/s/1Rrjh92OCkUdU_xSClAcuag, 提取码:ctxs
Laurence Lau - Iterative Learning Process - WeChat article 2020 https://mp.weixin.qq.com/s/LXHOTKT_TosGzYaP95WC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