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一个地方和一种文化,就像邂逅一个人,冥冥之中,自有缘分。
——题记
五月的脚步乍到江南时,雨水蔓延了整片时空,烟水迷蒙,潮湿清寒。“一半春销风雨天”,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又一次遇见这座城市——九江。犹如一位水国温婉内敛的女子,满身青衣,一把油纸伞静静的,静静的伫立于漫天微雨,只等我走近,走近,又与你重逢。
九江,古时又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十分漫长且深厚的城市。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起,九江便作为一个独立的郡,这座城市的历史便悄然开始。直到今天,这座拥有了2200年岁月气息的城市,拥有过太多的历史和名人,以至于让它在众多的江名城里熠熠生辉。而对于这样的一座城市,是需要我们闭上眼睛,摒弃浮华,用心感受和体会的。
浔阳江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对古典诗词稍有涉猎的人,想必都不会对此觉得陌生,这篇出自白居易的手笔《琵琶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谓极负盛名。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伸张正义,革除时弊而受到权贵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于湓口送客,听见江面的船只中有人夜弹琵琶,铮铮锵锵却是京都一代流行的韵味。一切就像是早已被安排好的,白居易被这声音吸引了,众人也被这声音吸引了。对于众人,大概是因为浔阳地处荒僻,终年无管弦丝竹之声,而对于白居易,我想更多的是因为那京味,乡音。
在满江的茫茫江水与月色里,几人移船相近,白居易便见到这位曾经色艺绝伦而又命运坎坷的女子。相谈之下得知原来她是长安素有盛名的歌女,后来家道败落,而自己也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消磨中年老色衰,便只得嫁与重利轻别商人为妇,四处漂泊,孤守空船,唯有在更深夜阑,恍然梦见少年时狂欢作乐的样子,酒渍红裙,击碎银钿。。
人生有一种悲哀,是你清清楚楚的看见曾经所有的年少张狂、青青往事都还一如昨天,而它们却早已和自己无关。
这一夜,白居易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一夜,白居易已经平静如水、安于现状的心境再也安静不下去了,泛起贬谪的悲凉波澜,而那波澜让这一夜变得永恒。
同样的遭遇凄凉,同样的辗转江湖,不禁让乐天悲从中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琵琶行》,赠给这个凄凉的女子,也赠给自己,而他不知道的是,千年之后,它更成为时光和文化赠给我们的礼物。
今天,我站在片被无数人站过,又将被无数人站上的江头,眺望着茫茫江面和一水之隔的湖北,风卷起水浪轻轻的拍打江畔,声音细碎而温柔,我恍然听见那琵琶弦上轻拢慢捻的愁思,如间关莺语,如幽咽泉流,如银瓶乍破,如铁骑突出……反反复复的在耳膜里回响。我恍然看见,那浩浩荡荡逝去的不只是流水,更是时光,几千年的时光。
身后浔阳楼静默伫立着,像一个影子,而我也静静的看着无数的游人在那里走过,在那里眺望,在那里离开,像是千年不断的重复。我不知道,当他们踏上这座楼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关于这座楼的历史和文化,韦应物的“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白居易的“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卢向贤的浔阳楼记,还有苏轼的题字,宋江的反诗……
或许,这样也好,就把这一切都留在浔阳江头,留在时光里吧,懂你的人自然会走过来,轻轻抚掉你身上的灰尘,感受你的韵味和温存。
烟水亭畔
烟水亭位于九江市甘棠湖内,取意“山头水色薄笼烟”一诗,而其所处的小岛,因形状如月,故名浸月岛。
亭榭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十分常见,多盖在风景优美或道路旁边,供人们休息或娱乐。园林设计中讲究“花间隐榭,水迹安亭”,大抵也遵循了这一初衷和审美理念。然而,烟水亭与寻常所见的亭子不同,它不是单个的亭子,而是涵盖了整个浸月岛上所有的古典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
相传,烟水亭三国时期周瑜的点将台。公元前208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挥师南征,意欲消灭刘备,虎视江东。孙刘迫于形势,结成联盟,以周瑜为水军都督,领军3万以拒曹操,大败曹操与赤壁,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烟水亭却静静地躲在历史的光辉背后,只以它的不太宽阔的胸膛容纳下了一代名将的身影和无数的刀光剑影,无数的铁血豪情。
在之后的几千年里,烟水亭成为文人骚客的宴游之地,先后接待过陶渊明,李渤,白居易,周敦颐,王阳明等诸多的文人贤士。
站在九曲桥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太多凌乱的片段,眼前的浸月岛上,亭榭林立,古朴典雅,层层叠叠的粉墙怀抱着绿树,也环抱着一段冗长的岁月,安静的躺在积满翠色的湖面。“白云盘里一青螺”,而此处,大概算的上是是翠玉盘中一轮月吧。
我这样想着,再没有走上前去。有时候就这样隔着一段距离,静静的凝望,或许才是最好。离得太近了,反而显得苍白和生疏。
记得2012年的十月,我站在滕王阁上,望着赣江边林立的高楼和浑浊的江水上散乱停着的船只,以及无数的游乐设施和即将铺过来的江心路,那时候我就在想,有一种文明崛起了,就会有另一种文明相对衰落,而今天的我们这一代,再也看不见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该是多么的可惜啊!
此刻,我想我更理解那时的自己,也更害怕即便我们真的身处其中了,却在也看不到了想看的风景,捕捉不到历史和文化的精魂,那种时光变迁的沧桑和古典文化湮灭于现代都市的失落感,往往让我觉得无力招架。有时候历史和文化太过沉重,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这样静静的站着,与他对视。
风雨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庐山最初的印象或许要源于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后来又读到了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苏轼的《题西林壁》,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元稹的《庐山独夜》等等,总之在很多年里,对于庐山的认知和品赏都来自于前人的字里行间,也更让我的内心对这片云集过太多的名人鸿儒并迸放出如此璀璨的文化的地方充满了景仰和向往。
随一行人到达庐山的时候,正逢雨天,由于五一小长假的原因,山道上还是挤满了游客的身影和花花绿绿雨伞。早前就听朋友说上庐山不能乘车,这一遭我们也的确是冒着雨沿好汉坡一路爬上去的。
苏轼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此行大概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云烟中了,漫山遍野的雨气和云雾生生的将“匡庐奇秀甲天下”的景致从我眼前隐去,除此之外却是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样的天气未免让人觉得遗憾,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天气才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去感受它的深厚的文化和生命的律动,而不只是用眼睛。
到达牯岭镇时,雨势又大了一些,加上海拔的原因,我们身上的衣物已经不能抵挡山风的清冷,幸好此处还有一个庐山博物馆。
庐山的形成经过了及其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运动,因此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依次叠加而成的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在庐山博物馆里,有一部分地质展厅,里面陈列着各种地貌典型的岩石和沙土,透过那里我们依稀还可以看到岁月变迁的痕迹。
有一瞬间我恍然觉得时间在我的身边静止了,所有的石头像是睡着了一样,静静的躺在玻璃的展柜里,躺在我们眼前,而它们确已成为沧海桑田留给我们的证据和符号。
如果说庐山的山水是自然的杰作,那么庐山的历史和声名就是文人的手笔了。
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开始,这座山就注定不会安静太久了。之后慧远,陆修静,陶渊明,谢灵运,李白,苏东坡,白居易,朱熹等大师和文人的相继到来,将庐山彻底变成了文人心灵的栖息地和一个挤满诗人的所在。
站在文化展厅内,面前是无数的诗词、文章、书画,徐霞客的“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入一山拦”,王守仁的“手持苍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唐寅的“移家欲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朱熹的“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知”,黄庭坚的“月明如昼九江水,天净无云五老峰”……
时光会带走很多,也总会沉淀很多。当千年的时光轰隆隆的从庐山的山脉,文人的笔锋碾压过去,便为我们留下这样深厚的文化精魂与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近现代的历史中,庐山更多的是染上了政治色彩,许多的政治会议的召开,风云人物的纷至沓来,以及谈判,军官训练团,各种别墅的兴起都昭示着这座山与政治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
近年来旅游热的兴起又将庐山卷入了一股新的热潮,同样作为一名踏上庐山的游客,我不知道是应该为庐山今天的发展高兴,还是该为已经逐渐被我们淡化的文化担忧。
庐山与文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我不希望如此。
东林寺里
对于寺庙和道观,我总是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亲切,尽管我个人并不信佛道,但他们还是成为我一次次旅行中的必去之地。
东林寺是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的一座古老寺庙,为东晋名僧慧远所创。公元390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西方净土,被奉为净土宗的初祖,而东林寺也由此成为了净土宗的第一祖庭。
唐代时,东林寺极盛一时,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日本后,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得到了发展。据说,日本后起的东林教即渊源于此。
后来东林寺几经风雨,于清代时毁圮。1983年重建成今天的规模。
东林寺的附近有一泓溪流,名叫虎溪,文化史上有名的佳话“虎溪三笑”便与此有关。相传,慧远到东林寺后,潜心修行,历来送客不过门前虎溪,一次陶渊明和陆修静来拜访慧远,几人相谈甚欢,慧远一时忘情,相送时不觉过了虎溪,直到山上的神虎吼叫不止,三人才恍然惊觉,大笑分别。李白有一首诗《别东林寺僧》云:
东林送客处,日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便是为此而作。尽管,根据历史历史考证,慧远与陆修静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三人交游之说可能是为三教合流而虚构,却始终没有影响到它的传诵。其实故事的本身真也好,假也罢,却让我们看到了文人本性的孤独和渴望知音,也无疑为此处增添了一段文化的韵味。
在千年历史的风雨和朝代的更迭中,寺庙和道观成为历史和文化积淀也烙印最深的场所之一,我想大概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历来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的利用和推崇以及儒释道不断合流的趋势,时局动荡和仕途失意后大量文人的遁入佛道,还有其本身所代表的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融合,都加重了寺庙和道观的文化蕴藉。作为一名历史和文学的爱好者,我置身其中,便觉得被浓烈的历史气息及厚重的文化氛围所包围和感染。
东林寺的主殿称为“神运殿”,相传慧远选择结庐之初,曾梦夜神相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今天,我立于此处,听着这个故事,却更想说一句:此处幽静,足以栖心。人世太过喧嚣,总有一些时候,我们会被这样那样的纷繁和浮尘遮住眼睛,看不清世界,看不清人生,也看不清自己。唯有在这里,让我与千万人之中,于行色匆匆的脚步之中,静下心来,思考人生。
九江的旅行结束了,几天后的夜里,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和书籍写下这篇文章,只是希望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就像它的风景,永远的留在我的脑海,留在世人的脑海。
时光蹉跎,唯愿你保有这份古雅和深邃,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