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丹东,还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边陲小城。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却实实在在地让丹东“一战成名”。
并且,在战后的七十多年中,丹东还会随伴着国际形势的变幻而时而冲上“热搜”,不能不成为了国人颇为关注的一道特别的风景。

丹东古称安东,是辽宁省辖地级市,位于辽宁东南部,南临黄海,东与朝鲜的新义州隔江相望,总面积15289.6平方千米,人口206.9万人。
丹东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虎山长城、凤凰山、五龙山、天桥沟、青山沟、蒲石河、玉龙湖、獐岛等众多颇受游人欢迎的景观。

但两次来到丹东的体验,还是让我认为,影响力最大的,应当仍属鸭绿江断桥、志愿军公园、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几个与抗美援朝战争联系密切、更具人文历史意义的景点。
因此,在这次丹东之行中,其中的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自然又成为了我们的主要打卡点。

我们在丹东观光的第一站,来到了有“丹东第一地标”和“丹东城市名片”之称的鸭绿江断桥。这座桥,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走在断桥上,看着桥体上遗留的弹孔,看着不远处被炸断的桥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战争的惨烈和历史的沉重。当我们在断桥上听到那高昂激扬的《志愿军军歌》、壮怀激烈的《英雄赞歌》和深情无限的《我的祖国》,那一幕幕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画面又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令人敬仰,使人动容。

与断桥咫尺之遥、并肩而立的是那座被称作中朝友谊纽带的鸭绿江大桥 ,这是一座连接中朝两国的正在运行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桥的中间就是中朝的国界线,可以近距离地望见对岸朝鲜新义州的景观。
虽然,我们不能走上鸭绿江大桥参观,但站在江边或断桥上看着这座承担着繁忙运输任务、连接着中朝两国的大桥、以及桥头上高高飘扬的国旗,看着身后繁荣昌盛的祖国,我们既感受到了国门的荣耀与庄严,更有一股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在丹东期间,我们安排了整个下午的时间到位于锦江大街68号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这座纪念馆,是全国仅有的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据介绍,纪念馆于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纪念日落成开馆。纪念馆总占地面积达1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38万平方米。

我们看见,高达53米、塔基直径38米的纪念塔,采用灰白色花岗岩建造,正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底部装饰着汉白玉雕刻的塔花,南北两侧镶嵌着“和平万岁纪念章”的大理石浮雕,采用的是五角星与橄榄枝的组合造型。
我们看见,在纪念塔的碑文上,详细记载了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和自身伤亡36万余人歼敌109万余人等关键战果。在纪念塔的周边安放着四组大型群雕,分别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群众支前运动、空军作战和钢铁运输线的场景。在英烈墙上,庄重地镌刻着183108名烈士的英名。

我们看见,纪念馆的室内展厅分为六个部分,共展出1000余幅历史图片和2000件珍贵的文物,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再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我们看见,序厅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和场景还原,引导观众开始进入抗美援朝的主题氛围; 抗美援朝战争厅重点展示了战争进程,采用全景画馆结合地面塑型与声光电效果还原了战场场景; 抗美援朝运动厅展现了举国上下支援前线的动员活动; 中朝友谊厅介绍了中朝两国在战争期间的合作与战后的友好交流;志愿军英烈厅则陈列有志愿军将士名录、英烈事迹及荣誉勋章等文物。

我们看见,在国防教育园陈列着许多的坦克、高射炮、飞机、雷达等大型兵器的实物。此时的我,似乎感受到了,那些武器冰凉的金属质感与纪念馆内所展现的炽热战火形成的强烈反差。我感悟到了,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枯燥文字,而是可感可触、有温度的意志与热血。
漫行在鸭绿江的断桥之上,站立在抗美援朝纪念塔之下,回望着眼前美丽的丹东大地,我想,今天的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用崇敬之心去光大先辈的精神,用坚定的力量去共同守护现在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

鸭绿江的和风,吹过了江面上的断桥,拂过了英华山上的纪念馆,仿佛是在轻轻地抚慰着在那场战争中那些未曾归来的英魂。我知道了,那座断桥,那座纪念馆,不仅只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一部用热血写就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史诗。
我们礼赞和平,我们祈祷和平,我们祈愿清澈的鸭绿江水不再翻腾被炸弹掀起的浊浪,祈愿美丽的丹东、美丽的华夏不再弥漫炮火带来的硝烟,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美丽的世界,只需要安宁,而不再需要在任何地方去营造任何一处新的“一战成名”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