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乡的情绪,是复杂的,尤其来京以后。
在小山城里读书的时候,信息相对闭塞,单纯地记着姐姐的话:无论如何,努力选择一个好的平台。那时候在几乎未出远门的我的心中,好的平台与“北京”有关,与省内无关,于是即便已经多么的厌学,也靠着这一点“一定要走出去”的信念苟延残喘了一整个高三,也懵懂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好的平台——我来到北京。
如今来京已六年有余,时间一点点地在我的生活方式里留下印记。习惯了北京暖和的室内,今年初到家的我实在无法适应家里的冷,甚至想立马回京。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以前我从未觉得不适应的家,轻易地在与帝都生活的便利和繁华的博弈中败下阵来,我有些惘然。
打开家里的水龙头洗手的时候,流出的冰水凉得我瞬间咬紧牙关,然后想起来,从小到大,我们这里的人更赖以生存的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自然之水,这么多年了,竟然依旧如此。这种来自大自然的水,遇上暴雨或大雪天气常常会停,因为暴雨或大雪堵塞渠道需要人工疏通。每每这时候,这里的男人们,不分家庭,纷纷上山寻找堵塞之处,因为山高路远,他们一找就是一整天,而家里的老小,就等着这些身强体壮的男人们把水“接”回家。
其实现在各家各户都已经用上热水器了,但待在这里的人们,思维还更多地停留在往昔,出于省电省钱,或是出于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们还是更依赖过去的生活方式。
给妈妈的护肤乳,两年后回家的我,看见还是我两年前离家时的分量,她根本没怎么用过;洗澡的时候去找洗发露沐浴乳,原本以为妈妈会用上我寄回家的现当代流行品种,结果看到“拉芳”、“六神”、“飘柔”……的时候,无奈地意识到:家里,真是一点没变过;
从奶奶辈就用着的电视机,现在即使退役了,依旧放在使用频次不高的卧室里;不知道哪一辈就有的毛主席陶瓷像,都已经残缺不堪灰尘遍布,还被大人们搁置在它一直占据的电视机旁的位置,从未变过;我卧室里,高三时搬回家的一箱书,原封不动地待在原地,我掀开一看,里面甚至有死了不知多少年的小蜘蛛;翻开妈妈的衣柜,虽然也添置了一些新衣物,但她年轻时已经穿过无数回的衣服依旧叠放得整整齐齐,待在她的衣柜里,现在也经常翻出来穿……
而我一直以为,在自己的衣服一季一换一年一换的时候、护肤品等不断升级的时候、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时候、结识的人越来越广的时候,老家的一切也会跟着我一起长大。
朋友有一次问我未来计划,提到要不要回家的事情,说了一句“我只是有一天突然意识到,我好像从来没有把我爸妈放进自己的未来规划中”。我听到的瞬间,有点发楞,这么些年,我一直向往着更广阔更遥远的前方,想走得越远越好,去体验新鲜的事物,去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唯一没有向往的,就是回归和念旧,甚至会刻意切断与自己想逃离的过去的联系,比如小时候认识后的人、小时候的习惯、小时候的照片……似乎这样才可以往前,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念旧。
但父母似乎在给我铺路让我越走越远的时候,自己选择留在了原地,年轻人更倾向于被鼓励“去看更远的世界”,可是如果真走远了,有多少人还能回得来呢?又应该要回得来吗?
城市在变迁,生活方式不停地改变,而老家的生活,似乎数十年如一日,维持着它缓缓的步子,不受外界干扰。离家两年,以为家里变化会很大,却发现轻易就能感受到这里的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