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城 文 化 馆

小城文化馆


前些天看电视连续剧《人生之路》,想起了我家小县城的文化馆--福山县(现烟台市福山区)文化馆。

早些年,文化馆位于县城东门外,是一个二进或三进的院子,每进院有一长排平房,中间是过道。大门口两边各有一个露天的书报栏,东西两端的电线杆上安装一对高音喇叭。

每天中午和下午,《东方红》歌曲准时在高音喇叭里响起,是县人民广播站开始广播了。首先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纸摘要节目,这是大多数人了解中央最新指示、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外交事件的唯一途径。现在还记得一些“九大”召开的新闻报道内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清脆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还有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情景,对每年《元旦献词》中的“即无内债,又无外债”一句印象极为深刻,认为无债便是好事,从而为伟大祖国感到自豪。接下来是本县新闻,报道一些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似乎还有一个曲艺类时段,播放样板戏的经典选段和马季与唐杰忠的对口相声《友谊颂》之类。最后播送天气预报,但预报的内容总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老百姓都说气象台是撒谎队。最后在《大海航行靠舵手》歌曲中结束本次广播。

高音喇叭的功率再大,传播的距离还是有限的,县城以外的“乡下”是肯定听不到的。于是,建立了广播网,广播网是按树状结构用铁丝或电线架设的,线路通到每家每户后接上一个小喇叭,在喇叭上再接一根地线,就可以同步接听到广播站的广播了。那时小喇叭可是个金贵的东西,仔细点的人家做一个精致的小木匣子把喇叭罩起来,在木匣正面镂雕一个五角星,还要漆成红色。哪天小喇叭声音变小,只要在接地处浇些水就立刻大有好转。看来网络技术早就有之,今天的只不过内涵丰富了一些罢了。

书报栏里镶的《人民日报》和《烟台日报》由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更换。毕竟是县城吗,一定是有些文化人的,书报栏前总有零散站着看报的人。父亲春节回家探亲,每天带我来这看报,我年少,个头小,本就识字不多,还得使劲仰着头向上看,有些念不成句,但是可以看张贴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的成套剧照。看到李玉和英勇就义到取得胜利之间只隔两张剧照,心里直感惋惜。

如果要看更多或更早的报纸,可以去第一排平房里的阅览室,这里报纸的品种多,一种报纸夹在一个报夹里,报夹整齐摆放在报架上,看报的人都挺自觉,没有人大声喧哗,阅览室里静悄悄的,听到的只是间断的唰啦唰啦翻报纸的声音。

这里还举办一些考古展览,在平房里沿墙放置一圈玻璃展柜,里面摆放着考古发现的物品,物品的下面有钢笔书写的物品名称。记得有石斧和复原后陶器和一些陶片什么的,复原陶器的缺损部位是用白色石膏填补的。

在史无前例的年代,这里是少有的安静场所,想来有人是为安静来的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县城南关的交易市场热闹得简直叫人眼花缭乱。一大片空场地,挤满了各式各样买卖东西的人。以菜市、猪市、牲口市和熟食...
    Explorer1阅读 2,934评论 0 1
  • 远方传来的声音 “哒嘀哒、哒嘀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多么亲切而熟悉的声音啊。中央人民广播...
    心的方向_ab30阅读 2,675评论 0 0
  • 《人生》……路遥(4) 县城南关的交易市场热闹得简直叫人眼花缭乱。一大片空场地,挤满了各式各样买卖东西的人。以菜市...
    仙女果果123阅读 4,130评论 1 2
  • 凡人写意六则 回忆是清晰还是朦胧,是欢欣还是痛苦,是凄酸苦涩还是温柔甜蜜,是一个个的梦抑或是一串串的泪,是一步步的...
    烟霞卧石阅读 1,794评论 0 0
  • 农民通讯员那段让我难忘的岁月 收拾房间书柜时,发现塑料袋里裹着一摞“荣誉证书”和一枚木头章,打开这摞已经发黄快要烂...
    豫南农民工阅读 3,878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