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朝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坚持、信仰、努力、和渴望以及人在克服困难和抵抗生命冲动的一切力量,都是来自于意念。一个人在做什么,最终想成为什么,能成为什么,背后都是人的意念在起作用。
意念,听起来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以哲学的观念来说,你是什么,取决于你认为你是什么,这种一种唯心的说法。虽然这篇文章暂时不对哲学的唯心和唯物做讨论,但是这种唯心的说法,却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所有的宗教都有一句共同的名言:信则灵。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毫无逻辑的伪科学。然而,这并不是毫无逻辑的无厘头,虽然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因为不可证伪,所以它步能称之为科学,但是在心理学领域,却是有一定根据的。
还记得之前看过的盗梦空间吗?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小李子为了将费雪把他父亲遗留给他的企业和家产解散,提出了意念种植,完成种植后的意念,会悄悄地成长,成为未来改变人行为的一种力量。
同样的,日常生活中关于意念的案例好有很多。很多大咖说的鸡汤文,比如你能成为什么人,取决于你多想成为那个人等等。背后都指向一个东西:意念!
那意念到底是什么东西?了解意念,我们能够做什么?
第一、意念是什么玩意儿?
简单来说,意念就是人的一种意识。只不过,意识是人对外界认知的一种反馈,而意念则是在意识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的生命本能和欲望,这就是意念。
即:
当个体对刺激源的接收(重视)程度产生的心理能的强弱,心理能的强弱就决定了,个体就会进入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混乱意识的状态。
人的意识,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有以下四种状态,分别是,无意识、前意识、正常意识和混沌意识四种。
无意识是指那些不会被个体主观察觉到的认知。
前意识是指当时没有想起来,以后有可能被唤醒的认知。
正常意识是指正常情况下个体能够感知到的生命冲动。
混沌意识是指超出了正常范围的意识,可能会导致神经病状态。
(其中无意识+前意识,也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那意识又是什么玩意儿呢?
意识是由人对外界的一种内在心理知觉反馈。刺激源的刺激会使心理产生心理能(也就是心理失衡,具体详见前期推文关于焦虑的推文),人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取决于接受刺激的强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行为来自于生命冲动和意象(理性需求,之前讲过,这里不累赘)的追求;当人们产生一个行为时,人的机体是这个样子的:
微观的个体反馈机制(神经传导):
外界刺激—细胞膜离子通道蛋白(兴奋或压抑)——突触前膜——神经元脉冲——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传递(神经元之间)——反射弧——初级中枢(脊髓等)——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叶前额等)——身体的相关组织释放能量——产生行为。
你是不是觉得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那我们换个宏观点的,这也比较容易理解
宏观的个体反馈机制(行为反馈):刺激源——感觉器官——产生认知意识——大脑对信息分类存储——产生认知记忆——行为反馈——结束。(一个闭环)
那意念在什么地方出现呢?
当行为反馈结束后,如果这个时候欲望还没得到满足,并进行记忆加强,也就是说意念仍然存在,并且会一直保持活跃状态。
刺激源——感觉器官——产生认知意识——大脑对信息分类存储——产生认知记忆——行为反馈——记忆加强——进一步行为反馈——意念得到满足不断循环,直到满足)——结束。(加粗部分即为意念产生作用的流程机制)
第二、意念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下面分两个部分来说:
1、意念对行为的影响
2、意念对生理的影响
意念对行为的影响
当一个人产生了意念,意味着人的生命冲动和欲望处在一种等待得到满足的状态。
这个时候,人体会调整注意力,使个体的意识产生的行为,不断向满足生命冲动和欲望的方向调整,直到意念得到实现从而从意识中消失,个体才有可能将注意力移开。
但是,注意力有一个很独特的特点:即人在某一时刻、某一状态下的注意力是唯一,这种注意力是保证大脑处理信息效率的保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那也就意味着人的大脑是不可能跟电脑一样同时运行2-3个任务的。
比如说,你不可能一边陪你女朋友聊天,还能一边玩王者荣耀超神,你在入迷地刷微博时候,是不可能同时注意到时间已经到半夜是一样的。
如果大脑在某一时间段内注意力不断地切换,如果是由人的意识主动控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心二意,如果不是人主观意识的任务切换,而是有潜意识进行大脑的任务切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走神。
比如你在听一场不喜欢的讲座时,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其他东西,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并非是你故意。
当一个人的意念尚未达到满足,那么这种意念会一直活跃于大脑的意识当中。那么大脑注意力的唯一性,持续不断的意念会在意识中不断地加强记忆;加强的记忆,又会促使注意力向意向的方向转移,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加强的循环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原因。
意念对生理的影响
当然,意念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是促使行为强化,在生物机制上也同样存在意念的调整作用。
比如说,心理暗示(如催眠),会使人的生理机体产生错误的知觉,使身体对所认为的环境产生反应。
在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抓到一个士兵,把他给帮了起来,蒙上眼睛。然后,告诉他,你的手将被我们用刀割破,然后让你自己的血流干而死。
然后德国纳粹拿着冰块在他的手上轻轻地划了一下(当然并没有割破),然后在他附近的上方挂了一个水袋,下面弄了一个铜盆,然后美国士兵就这样听着“自己的血液滴答、滴答地掉着”,10分钟后,嘴唇便开始变的惨白,脸色发青,随后呼吸开始急促,最后爆发出一生惨烈的吼叫,生生地死在了手术台上!
然而,他身上并没有任何伤痕!
这在医学上叫做自我心理暗示。而自我心理暗示的强弱,换句话说,也是意念作用的强弱。
这种心理暗示,在医学上也会被应用在那些需要长期卧病在床的病人。使病人改变悲痛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意念不断自我强化,从而使机体自愈。
第三、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意念?
1、将意念集中于一点,使注意力的行为效用达到最大值
人的意念属于意识,所以正常人的心理特征是:意念多数服从于正常意识的控制的。因此,意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跟生命本能的冲动一样,存在着理性意识的控制。
当人对意念未来产生的结果不乐观时,意念的注意力将会被理性意识分散。
比如说,当你想一直想买一件特别想要的东西时候,理性会告诉你,这件东西可能很贵,会因为购买这个东西而导致负债;最终你的行为便不会购买,但是你一定还是会念念不忘。
同样的道理,当你做的决策有一定的冒险性时。这个时候,理性会优先评估冒险的失败概率和得到的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且对冒险失败后产生的后果,制定风险控制程序。
所以,冒险执行的注意力会因此而降低,并转向预防失败的后果。
当注意力开始转向失败时,那么潜意识中,人就在期待着一场失败,而这种潜意识个体是无法体会到的。因为注意力是唯一的,这个已经形成了反向意念。
当这种防止失败的反向意念过于强烈时,那么人的注意力和行为就会专注于失败后的如何保证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不是将所有的注意和行为都放在如何实现这个冒险的事情上。
能不能做到,取决于你多想要!这个鸡汤文,是有科学根据的。
2、自我激励,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通过自我激励,建立自我良好的意念自我反馈,从而提高自己的意念强度,使意念的行为得到不断地强化刺激。
无论你想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实现的,只不过是早或晚而已,只不过有些想实现的东西超出了人的生存时间就没有办法实现。
人们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背后的本质逻辑,是因为人体的生存时间有限。
比如,你想做皇帝,假设你可以永远不死,那么随着能力的提升、资源的积累,总有一天你是可以实现的,但这显然是违反生物规则的。
这也是我们很讨厌鸡汤文的原因,因为很多鸡汤文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原因在于人的生存时间毕竟有限。
别人能做到,你也可以做到!但是做到的时间和程度是不同的;这是鸡汤文不会告诉你的前提。(因为告诉了你,也就没有激励的味道了)
但不可否认,鸡汤文确实能够在短期内提高人的意念的强度。使个体产生追求的力量。
所以,坚定的意念,保持专注力,使未来的行为和之间支出都可以围绕这个意念进行。
很多宗教的信仰也是这样形成的,不断地弘扬价值观,使信众相信天堂的存在;树立一个远大的无法被科学证伪的目标,使信众一直坚定信仰。
不过,这种激动人心的东西,却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强化人的意念和努力奋斗的欲望。
不想再举例了,再举例这篇文章就变成鸡汤文了。
End.
感谢阅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原创不易,转载请微信联系:jeyro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