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认真读过、研究过的书,就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算起来应该是第二次读,只是两次的感觉,由于所处的境遇不同,感觉也全然不同。
记得第一次是在大学期间读的吧,纯粹是被书名吸引,也是当作故事来读,读完整个人充满了力量。书中的观点也是和自己本身的一些认识相符:“凡是从自身找原因,所有外界你看到的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也对“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为你想拥有的事物奋斗,并且很可能拥有”的观点深信不疑。
第二次读,由于带着考核的任务,就读的更认真、更仔细了一些,却发现好多内容反而不能更好的理解了,好像经过时间的打磨,我们遇见一件事情或者一些观点,第一反应总是带着质疑和抗拒,不愿意承认他人的优点,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别扭又无趣。
书中说: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
当我试着去理解,并且愿意结合自身实际去思考时,发现好像很多事情,好像都能说得通了。
18年经历了三四个月的焦虑和病痛,五月份的日记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此刻的感觉像是在空无一人的旷野,声嘶力竭的哭喊求救却无人应答的绝望,每一次的自我安慰,最终都会被恐惧淹没,无边无际的恐惧…….”
现在回想起来,好像那段时间真的是给自己暗示了太多的负面想法:“我睡不着”“我嗓子不舒服脖子也痒”“背好像也疼”“我一定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一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于是情绪也很着一直恶性循环。
而那样低落的情绪模式,无疑是我自己养成的。
所以到最后终于接受事实,改变态度的时候,没过几天,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彻底赶走了内心的焦虑“胜肽”,整个人也焕然一新。
今天再回想起去年的事情,竟然有点想嘲笑自己:当时脑子抽了吧!
生活中,我们的情绪总是受外界事物或者事件的影响,其实,我们只是没有认清自己,不知道外边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愿臣服,对未来的事情总是恐惧,所以才有那么多不能满足的嗔恨。
我们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走出自己思想的束缚,这样才能解开我们很多心结和疑惑。
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愿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写在后面:
今天出差来贵阳,坐了一天的动车,比上班还累。晚上到客户公司附近,还一起吃饭到很晚。希望我能在这里,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