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皆关情

刚刚读了飔叶老师的《从<背影>学写作》文章,她条理清晰地阐述从《背影》一课获得写作启示。我也深受启发,但其中第二点启发中的阐释,本人不敢苟同,认为值得商榷。

第二点收获学会处理素材,详略得当。飔叶老师认为:作者自己在南京逗留了一日同朋友闲逛只一笔带过,因为这些事与作者要写的主旨背影并没有关系。所以作者此处选择略写。

飔叶老师说略写,不可否认。但说,这一部分与作者要写的主旨背影没有关系呢?我反对,我认为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铺垫,才让这篇经典得以流传。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部分内容。这一段写了父亲送不送我上学的琐碎小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踌躇”一词在本段中出现过两次。作为文学大家,语言自然丰富,但作者为何这样反复重复这一个词语?这是有他的深意的。送儿子上学这样的小事,居然要在父亲心中掂量再三,真的这么难以抉择吗?

读完全文,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实父亲完全不必相送。一则年龄不小了,“其实那时我已二十岁”;二则路熟,“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第三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父亲真的有很多比送孩子上学更重要的事情。

祖母离世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祸不单行,应该是中年男人最失意、最颓唐、最狼狈的人生阶段。狼狈不堪的生活,让人苦闷彷徨,焦头烂额。哪一件事情不比儿子坐火车返校重要?

二、三、四段是车站买橘子发生的背景。在这样惨淡窘迫的家境中,父亲考虑到当时父子关系紧张,儿子内心敏感脆弱。踌躇中,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亲自送儿子上火车。于是,推掉了沉重的生活担子,为儿子送行,这该是怎样的一份深情呢?不厌其烦,亲力亲为的伟大父爱!

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正是这一部分的“蓄”,才有下文的“势”。作者不经意中的寥寥几笔,看似简单随意,却为后文做了重要的铺垫。这铺垫,成就了这篇散文,让父亲买橘的感人背影永远刻在许多读者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我想,一字一句皆有深意,这才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望父买橘之前那些琐碎小事,怎么说与主旨背影无关呢?

个人粗浅见识,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