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局3-11的刺眼比分定格在横滨体育场的记分牌上,薛飞低头快步离场,成为中国直板在这个奥运周期最落寞的背影。
2025年8月7日,WTT横滨冠军赛男单首轮,中国直板独苗薛飞迎战瑞典名将安东·卡尔伯格。比赛前半程,薛飞以反手为核心发动攻势,凭借直板特有的台内快速发动一度取得优势,其中前三局以11-9和11-6拿下两局。
第二局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卡尔伯格改变战术连续攻击薛飞的正手位,发正手短球后衔接劈长或拧拉反拉,接发球则直接劈薛飞正手长球。这一战术调整彻底击中了薛飞的技术软肋。9-4的领先优势在卡尔伯格连追7分的攻势下土崩瓦解,瑞典人以11-9实现单局逆转。
第四局的争夺更加残酷。双方战至12平时,卡尔伯格一记远台反拉擦网得分,这一带着运气色彩的击球彻底改变了比赛走向。当比分定格在14-12,比赛被拖入决胜局,薛飞的心理防线已经出现裂痕。最终决胜局呈现一边倒局面,薛飞以3-11崩盘,总比分2-3惜败,本赛季第七次遭遇一轮游。
薛飞的技术特点在这场比赛中暴露无遗。作为典型的“反手利”打法选手,他的比赛风格偏向站桩型,正手来球正手应对,反手来球反手处理,侧身极少。这种打法依赖反手体系的厚度,而这两点恰恰是薛飞与前辈王皓之间的明显差距。
反观卡尔伯格,这位刚与华裔女友万远订婚的瑞典名将,通过前三局的摸索精准找到了薛飞的致命弱点。他的战术体系围绕薛飞的正手位展开:发球直接发正手短球,随后衔接劈长或拧拉后的反拉;接发球则直接劈薛飞正手长球,等薛飞正手勉强挂起后立刻反拉。这种针对性战术让薛飞完全失去了立足之地。
最令人感慨的对比出现在正手半出台球的处理上。二十多年前,马琳、王皓面对此类球都是强硬的抢冲;而今天的薛飞在同样位置却只能轻轻挂起。这种技术细节的差距,恰恰是中国直板打法退化的缩影。
薛飞的心理素质同样令人担忧。这已是他本赛季九站比赛中第七次首轮出局。在多哈世乒赛上,他曾在2-0领先日本选手篠塚大登时被连扳四局逆转;仁川冠军赛对阵日本小将滨田一辉,决胜局9平后两个保守推挡直接葬送胜利。这些失利表明薛飞在关键时刻的处理能力和心理稳定性存在明显短板。
卡尔伯格则展示了顶级选手的心理素质。第四局他连续挽救两个赛点,尤其是在被动情况下的远台擦网反拉,不仅改变了该局走向,更重创了薛飞的心理防线。这种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并抓住机会的能力,正是薛飞目前最欠缺的。
当薛飞低头离场时,一个问题自然浮现:中国直板的水平是否真的下降了?目前,薛飞作为中式直板的代表人物,若与马琳、王皓、许昕等前辈相比,其综合实力与赛场统治力无疑有明显差距。
问题的核心在于,究竟是中式直板打法本身“不行”了,还是薛飞个人能力不足?在40+大球时代,直板打法本就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球体增大导致旋转减弱、速度下降,这对依赖前三板和变化的直板选手尤为不利。同时,国际乒坛力量型打法的兴起,进一步压缩了直板选手的生存空间。
薛飞的困境也是中国乒乓球人才断层的缩影。随着许昕退役,国乒已不再系统培养直板选手。多哈世乒赛上,薛飞在队内选拔中“脱颖而出”被选派上单打阵容,本身就反映了国乒男队的断档危机。当欧洲选手通过先进训练体系不断进步时,中国直板的传承却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薛飞今年26岁,已不再是小将。作为国乒现在少有的直板,他的身份与责任并重。技术层面他需要细化台内控制技术、强化正手杀伤力,提升反手稳定性;心理层面则要克服关键分恐惧症,打破遇强则弱的恶性循环。
中国直板曾经是无比辉煌,从远古的直板削球和快攻,再到马琳的魔鬼发球、王皓的直拍横打和许昕的艺术球风,直板曾是中国乒乓球的标志性武器。薛飞年初在新加坡大满贯战胜张本智和时,也展现过直板打法的可能性。这些高光时刻证明,只要技术精进、战术得当,直板在现代乒坛仍有立足之地。
横滨的失利不该是直板打法的墓志铭,而应成为反思与重建的起点。当薛飞走出体育馆时,他带走的不仅是一场败绩,更是中国直板未来的沉重命题——在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在直板与横板的优势博弈,中式直板如何找回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