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松江城新区规划
依托老城区向北发展,形成“一城两貌”城市格局,以沪杭高速为界,南侧松江老城突出松江地方历史风貌,北侧松江新城体现现代气息和欧陆风貌。
1999年松江中心城区规划
上海重点建设城镇“一城九镇”,松江由郊区城镇变为重点建设的“一城”中的新城
1999年松江区中心城区规划首次将松江老城、新城区、茸北镇、松江工业区一期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城,也是今后松江新城的
2001年3月 松江新城启动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 阿特金斯等4家国际咨询单位入选,阿特金斯以丰富的城市景观空间,合理的用地布局,独特的英式风貌区获胜,并指导后续的规划实施。
2004版松江新城主城总体规划
提出松江新城是一个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由新城主城和区域北部的泗泾、九亭两个组团组成,是上海中心城区人口的主要疏解方向之一,也是上海重要的高教育基地。
新城“一城两翼”的发展格局,一城即为组团式发展的松江新城,两翼为新城主城东西两侧的松江科技园区。
2010年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
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暨松江高铁片区总体规划是松江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规模和城市范围在这版规划中得以明确,指导着后续十年的城市开发与建设。2010年期间松江规划编制工作的点,在整合两轮国际招标的成果后,总体方案逐步完成,先后通中期和最终成果的充分论证。并于2011年经上海市政府(201121号批复,成为后续松江新城发展的法定规划和理想蓝图,同时也将松江新城的发展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规划背景
松江新城自2000年启动建设以来,在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重点项目的支撑下,迅速发展,由一个郊区10万人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上海大都市周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在上海市乃至全国新城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新城。
2010年前后,松江新城发展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交通条件改变,上海市级大型居住社区在松江区选址,沪杭高铁的建成通车,松江南站投入使用等因素,新城在全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出现了变化。
大型居住社区来了
2009年,两批大型居住社区选址落户松江,成为影响松江日后城市布局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型居住社区是上海市配合中心城区的老旧房屋改造,保障民生工作启动的项目,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和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一般依托于轨道交通和郊区新城选址。布点在松江的大型居住社区包括泗泾(含泗泾南拓展部分)、佘山北、松江南和叶榭四个社区,约占全市大型居住社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松江南大型居住区选址于新城南部,规划面积约为13.55平方公里。该选址落地为松江新城的新一轮发展拓展了城市空间,也成为松江新城人口导入的重要因素。
交通环境的巨变
铁路按照上海市铁路枢纽规划,高速铁路松江南站是上海市铁路枢纽“四主三辅”的次枢纽站,计划在2010年10月沪杭铁路客运专线通车。铁路金山支线22号线在车墩镇、新桥镇分别设置铁路客站。
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新城站向南建设延伸至高铁松江南站,并在车站广场内实行零换乘;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松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和江浙两省进入上海浦东的重要节点。当年松江区南北向跨越黄浦江道路辰塔路和松卫公路均未实施。可见松江南部新城不仅起到了承担松江交通集散地的重要作用,也是松江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城南部窗口,还是新一轮发展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中心和交通枢纽之一。
新城内部发展因素
2009年,现状松江新城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新城常住人口达到52万。松江区人口增速居全市各区县首位,由于人口的迅猛导入,给松江原有的公共资源配置带来极大的压力。受到距离上海市中心城较远、交通不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约,松江新城主城并未成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的主要集聚地现状主要以当地城市化人口和外来的产业人口为主。
新城内部南北阻隔、东西跨越的城市格局造成城市内部交不畅。城市格局是在郊区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原有的交通格同道路网络逐步生长与变迁、发展,并与时代同步发展而来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有轨电车、地铁等交通方式相交融,私人小汽车的发展,给原有的道路系统带来极大的挑战。受到上海产业布局政导向的影响,松江新城在经济发展上一直偏重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模的服务平台,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2010年总规进行修编,着力解决新城新轮发展中的问题。松江新城处于嘉青松-上海市空间发展重要功能板块之一,进步强化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服务职能和创新引领职能,新城城市性质向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城市转变。
规划方案在松江南站北侧的高铁商务中心,塑造体现上海西南门户特色的城市景观。高速铁路东部以人工湖为核心,通过滨水绿带促进城市生态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渗透融合,布局文化、体育、商业等大型公共设施,塑造服务便捷、活力充沛的城市生活区中心。
规划范围:东至区界一铁路金山支线,南至申嘉湖高速公路,西至绕城高速(G1503),北至余天昆公路一花辰一卖新公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5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为12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为110万人。
高铁片区规划期间同步开展各专业规划工作,分别与“十二五发展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河道水系和给排水规划、环评报告等同步。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各级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从不同层面为方案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使松江新城在本次规划的引导下继续成为上海新城发展的示范。
2010年总体规划修改批准后,开创了松江公共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新格局。随后,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飞航广场、鹿都广场和东鼎商业中心等一批商业中心、副中心此起彼伏,丰富了松江新城内公共活动空间。
经过约十年的建设,这个片区路网结构基本建成,大型居住社区已经相继开工建设,因受存量用地开发、嘉松公路南延伸、沪杭铁路南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片区的建设进展较缓,但同时也为产业的提升与转型发展赢取了宝贵的时间。基地内的胜强影视基地发展势头不减,成为地区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目前松江南部新城区域正按照G60科创走廊“一廊九区”的定位,为“松江科技影都的重要发展区,后续将迎来影视产业的新发展。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回顾
2002年召开的上海郊区工作会议指出:上海郊区进入了城乡体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需要拓展制造、创新、研发等产业。并提出“上海郊区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投资收益福地……减缓制造业转移的趋势”的指导意见(沪府办200272号文件精神),松江积极争取拓展与提升松江市级工业区的范围与品质,规划融入产业制造、创新、研发等未来产业。随后,在市政府的批准下设立了松江试点园区。
2003年启动编制《松江试点园区规划》。松江试点园区依托中部的松江新城形成东西两个分区,东翼依托原松江工业区,拓展了新桥车墩等现状镇级工业园,面积为41.26平方公里。范围为:东至茜浦泾、嘉金高速公路(规划);南至闵塔公路;西至松江新城沪松公路;北至辰花路。西翼依托台积电项目(规划建设)、松江科技园区,融入大港、小昆山等现状镇级工业园。面积为18.53平方公里。范围为:东至油墩港、松江新城;南至沪杭铁路;西至斜塘港、同三国道;北至辰花路。东西两翼分区规划面积合计59.8平方公里。
规划背景
松江已建成工业用地有了显著增长,但土地集聚效应和土地经济效益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园区地位有待提升。期望通过规划引领,推进用地升级和整治,改变布点分散、配套不足、土地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全面加强管理,提升园区招商引资和整体经济运行质量
规划方案
在规划方案中提出,松江新城和试点园区是松江区域布局中“二城两翼三片”中一城两翼的主体。新城为全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中心,是松江未来经济腾飞的主体。试点园区集大规模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出口加工业等第二产业为一体,是松江未来经济腾飞的双翼。
松江试点园位于松江新城的东西两翼,以防护绿带(西墩港防护绿帯,东侧为洞泾港防护绿带)与松江新城相隔离,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减少对松江新城的负面影响。东西向的文翔路穿过东西两翼和松江新城,形成城市发展主轴。
东翼在原松江工业园的基础上结合新桥镇和车墩镇的现状工业用地,并加以整治完善,合理布局形成以大规模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西翼结合小昆山镇和在建的台积电项目,形成以高新技术制造为主的科技园区。
回顾这版规划布局,产业园区相对独立,道路网密度较低,也意味着后续城市发展中居住区和产业区融合不足,街坊尺度较大道路密度不足等现象。分别位于松江新城东西两翼的布局方式,为2010年版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埋下了伏笔。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能级的提升,2010年新城总规调整,将东西试点园区纳入新城范围统一规划,提倡产城融合,加强道路通布局,避兔钟摆式的交通方式。这版产业用地的大规模布局今后松江成为产业用地大区提供了充裕的工业用地保障,也为日的2016年提出松江G60科创走廊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松江区总规回顾
松江的发展,与上海市总体规划的定位密不可分,纵观四次上海市总体规划对郊区的定位,由于历史上与上海特殊的从属关系与区位优势,松江始终定位于重点发展的卫星城或新城。
2017年松江区总体规划
G60科创走廊,构建一廊九区产业空间
以上是摘录书中关键内容
后续再根据论文需要整理提炼
总体上松江的4次总体规划 体现了
松江从郊区卫星城,轻工、机床等单一功能的卫星城,再到独立的中等规模郊区新城,最后到长三角节点城市的定位转变。
当中,沪杭高铁的开通、跨高速向北发展,一体两翼格局,高铁片区规划建设,再到地铁9号线开通,再到有轨电车的开通运营,城市功能格局的变化,交通系统,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的发展变迁意义重大。
今后是否可就松江区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的融合变迁 单独撰写一篇论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