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媒体时代来临,有人欢喜有人愁,一众传统媒体人面对新媒体的浪潮表现不一,但心情却都是难以描述的复杂。我们看到很多传统媒体人投身新媒体迅速打造出头部自媒体品牌,如逻辑思维、吴晓波频道、樊登读书会、六神磊磊读金庸、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等的创始人,都有传统媒体人的烙印。
也看到很多传统媒体因为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原本高扬着的大旗而应声倒下,如京华时报。
还有很多媒体人经历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形式骤然转变,久久搞不懂为什么好端端的“钱多事儿少倍儿有面儿”的工作和单位,突然岌岌可危、生存维艰了?
身边很多传统媒体人追忆往昔感慨当下,从云端坠落时间之短让他们措手不及。他们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还没调整好,就又面临一波又一波席卷而来的冲击了。
现如今很多传统媒体人在日渐逝去活力的单位内,年轻人已经开始透出沉沉暮气。很多人离开,也有很多人纠结要不要离开,还有人在等待一个无法预测的结果:这一波冲击纸媒熬不过去吗?纸媒自己求变也熬不过去吗?
历史告诉我们,趋势发生时,最好的方式是适应它,顺时而动更易成功。一味自怨自艾实在不可取。
2、
很多觉醒过来的媒体人已经开始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变现了。资源、知识包装出各种名目,当成商品出售。2016年也成了一个知识贩卖渠道和途径空前多的年份,成为知识变现元年也不为过。
2016年,有哪些贩卖知识的途径呢?从我个人感受来讲,以往买书、看新闻就已经足够。今年却订阅了一些收费专栏,又在关注了很多直播平台,不时听平台上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课程。此外,以往关注的作家们从卖书到开始网上公开卖课,偶尔也会付费收听几堂课。更付费进行了系统的理财知识21天培训等等。今年参加的一些培训和购买知识的花费来看,如今知识的贩卖形式实在多样。
最近经常思考,学了那么多课,很多人的资历和经历都不如自己,他们的课程可以卖得很火,我的技能为什么不包装出售呢?
下午有个平台邀请入驻,聊天时,那人说,你的资历可以制定最高价位,不用跟一帮新手一起挤过独木桥。诚然,8年的一线记者生涯,百度就能搜到的大量新闻稿件成了一块不错的个人招牌,矗立在岌岌可危的传统媒体上,尚可供人瞻仰。
大概我们很多媒体人还沉浸在悲伤中、纠结于变化中,无从他顾。如同古往今来很多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大家,如作家卡夫卡、画家梵高……他们生前的怀才不遇也该有迹可循。这早就不是三顾茅庐的时代了,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头部人物,最需要的是会自我推销和包装。很多人是这样,你有知识、有料、有想法,但你不说也没想过要卖出去。
3、
贩卖知识其实并不容易。知识这种虚无缥缈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有可计算的成本,可以让生产商定价,知识产品的定价权在消费者手中。知识不能让人只管感受到,贩卖之路本就困难。
知识本身可能一文不值,知识发挥作用需要购买者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购买者购买的知识载体。买书买课是受众拿出的最低的等价交换物,为了让知识发挥作用,受众还需要拿出时间、注意力去学习、实践。绝大多数受众连最便宜的钱都不舍得。即便那些一眼望过去很有用的知识,也经常因为看上去暂时没用而放弃。
虽然传统媒体如同很多传统行业一样,面临的遭遇让人寒心,身处其中的人总不免迷茫。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互联网把所有人链接起来,最新统计的微信月活已经大约达到10亿。信息无死角传播,也就是有人运用知识改变了命运,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是个人类共同反响塑造环境的时代,个体崛起程度会越来越快。
4、
读过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以及基本关于知识管理的书籍之后,除了各种工具,更让我开始思索自己有什么技能特长,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个人梳理。从计算机类专业大学毕业,进入媒体工作,当时号称自己是“理科生做文科生的工作,假装有文化”。事隔经年,这小半生学过的技能一路走一路丢,竟然只剩下写作一直为伴,有时因为职业,有时为了消遣。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贩卖知识是工作之外零库存无成本的最优选择。我们只需要拿出一个特立独行且正确的知识内容。
比如我和我身边的传统媒体人,一线记者的提问技巧、沟通能力、写作技巧,都可以作为单项培训。记者们平时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可以做策划培训、也可以培训策展人。摄影记者们高超的摄影技术,又有大量新闻摄影奖作为噱头,摄影培训肯定比毫无名头的无名小卒更有信服力。还有更多有颜值的主播们可以卖声啊,“凯叔讲故事”的创办者就是一名男主播为了给女儿讲故事而创建的。
文/月半鱼 图/来自网络。资深传统媒体人,愿陪你一起玩转自媒体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