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打卡DAY22 分享稿按小组意见修改
今天是22天最后一天,很开心自己能够按时交稿。小组里每一位伙伴都好棒,为你们打call。在忙着修改自己的稿子时,还认真读其他人的稿子,给出中肯恰当的点评。而每个人都根据点评耐心的作出修改,甚至推翻原来的大概重写。看到打磨修改后的稿子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期待我们在接下来的评审中有更好的表现和结果。
----------------------------------------------------------------------------------------------------------------------------
1227打卡DAY12 第二遍 13% 1--106(/819)
在看到书名时,我就抱有这是一本灌鸡汤,打鸡血的畅销书的想法。但是在翻看了第一个章节后,我就认识到了这是自己的偏见,毫无疑问它是一本载满实操方法论的干货书籍。
在这个信息极速变化,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所有人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在读书,听音频,社群打卡,可是付出同样的努力,为什么结果却是差距巨大?这是源于有些人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论,同时也把握住了机会。
本书围绕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所需的方法论展开,从发掘天赋,提升能力,结构化思维,回归自己等几大部分详细阐述努力的正确姿势。
人人都有天赋 如何找到你的天赋优势?
答案是找到正确的个人价值定位是关键。下面我们来看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要素,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会开车就是技能,会PS也是技能,而审美则是能力。这部分冰山之上显性的部分,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
第二个要素,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能力不能一眼看出来,需要一段时间的相处过程中通过行为观察到。
第三个要素,天赋。所谓的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让一个人可以在相同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的成长。它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
潜在能力是指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在外部环境或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
不少人为自己内向的性格而烦恼,其实性格特质没有好坏之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性格的优劣势,接纳自己的性格,将性格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价值观是我们的终极行为指南。如果你认为你的工作是一份苦差事,仅仅是为了挣取一份薪水毫无快乐可言,那你必定不会每天早晨充满期待的去上班,工作时间不会带着激情和做好的心态。而如果我们认为工作是为了成就事业的,那我们会以all in的状态去做好它。
针对天赋,我们通常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天赋就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能力,则需要后天的刻意练习。
误区二,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一个人能够更快的成长有两个因素,一是能力方面的天赋,另一个是意愿方面的天赋。努力是一种意愿,它是由性格、动机、价值观决定。所以我们能看到有些人能够做到极致践行,而有的人仅仅是喊几句口号。
误区三,天赋离自己很远。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从自身来看,如果花相同的时间,在A方面比B方面成长要快得多,那A领域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想要获得更高的回报,最优的选择有两个:
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而我们看到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投机、学知识、练技能。
正确运用天赋需要做到:找到天赋差异大且决定性强的领域,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找到能有更大自主干、胜任感、归属感的工作以维持热情,坚定地拒绝世俗眼中的光鲜追求,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埋没天赋的工作和环境。
如何快速发现自己的天赋?
---------------------------------------------------------------------------------------------------------------------------------
1228打卡DAY13 第二遍 15% 106--123(/819)
首先,了解下天赋具有的四个特征,简称“SIGN”:
特征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如何理解自我效能呢,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自信程度。对于一件事在开始做之前就产生了一种不自信,感觉到自己做不好或者完不成的感觉。
特征二,本能(Instinct)。当你还没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了。这是一种来自内在潜意识里真正感到的使命感,当然做这件事时不会有强迫的感受的。
特征三,成长/专注(Growth)。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十分专注,不会不耐烦的不停地看时间,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特征四,满足(Needs)。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就算有身体上的劳累,依旧感受到满足感。
了解了天赋的特征,有人对照以上几点可能还是会说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天赋,那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天赋:
1.日记。由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有任何感受和情绪波动出现没有及时的抓住,而记日记能够帮助我们觉察自己内在的感受,每一个兴奋、有成就感、愉快的瞬间,以及沮丧、无助、反抗的瞬间。
具体做法:找出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记录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然后拿记录的感到强大的瞬间,去对照天赋的几个特征,筛选出跟你天赋相关的瞬间,总结共性,发现天赋。
2.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做到更了解自己时,从而找到自己的天赋。问题要围绕天赋的四个特征,并且排除欲望和享受相关的事情。
第一类问题:自我效能相关
如果去做一场分享,你会给别人分享什么主题?或者别人经常向你请教哪方面的问题?
与朋友聚会聊天时,你会倾向于聊哪些话题?会让你自信的侃侃而谈没有冷场?
第二类问题:本能相关
你的拖延症在遇到哪类事情时会消失?
有什么事情是你宁愿放弃休息也要去做,做的过程中不会有痛苦感受的事情呢?
第三类问题:成长/专注相关
你在做什么事情时,会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去刷朋友圈?
第四类问题:满足相关
有什么事情能够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理查‧莱德说成就感来自于满足人的渴望,其中一条渴望就是了解并发挥你的天赋及才能。
3.问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缺少敏感度,导致第二个方法并不能很快的帮助找到天赋所在。那这时候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让他们帮我们做出辨别。我们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别。
发现你的天赋后,我们要改变旧有的思维和时间分配策略,把时间花在最大化你的天赋上,这比花时间去弥补你的劣势有效的多。
如何练习将天赋转化为能力?
毫无疑问刻意练习是关键。刻意练习指的是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只有有意识的重复,才会印发大脑神经的变化。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不再对其感受到不适,成为我们无意识的一种能力。
----------------------------------------------------------------------------------------------------------------------------------
1229打卡DAY14 第二遍 21% 123--175(/819)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呢?它必须符合四大特征:
第一,在学习区练习
我们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最内层是舒适区,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完成的事情;中间是学习区,有一定的挑战,通过努力是能掌握的;最外层是恐慌区,源源的超出了现有的个人能力。通过不断的有意识在学习区练习,我们的舒适区和学习区范围会向外扩充,将原有的恐慌区内容逐渐变为学习区,而将学习区变为和舒适区。
第二,大量重复
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一样新东西,就是打破旧有的思维惯性、大脑在神经元间建立起连接。大脑具有“重新回归平衡”的强烈渴望,而通过不断打破舒适区,大量重复,让大脑“打破旧有平衡”和“回归新的平衡”的过程变化不停地发生,从而得到“进化”。我们会看到行业里的专家,面对问题和选择不再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权衡利弊,而是在很短的时间好像都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源于我们要很努力想破脑袋才能做到的事情,他早已刻意练习过千百遍形成了无意识反应了。
第三,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有反馈才能进一步纠正错误,从错误中学习,本身就是人类大脑的运行反馈是摘取胜利果实最重要的一步。
第四,专注
保持专注,当沉浸在练习中,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
我们都对这样的情况很熟悉,信心满满的设定健身/学英语计划,到头来往往坚持不了几天。
如果学习过程需要我们消耗很大的意志力感受到痛苦,必定很难长久的坚持下去,那如何快乐的学习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反问下自己,做什么事情能让你持续并且快乐?
其实,不外乎三点:喜欢,擅长,有价值。具体为:一件我们发自内心喜欢的学习内容;我们能够学好,带来成就感;学习的结果是我们的价值观所在,感受到其带来的价值。
这三点不光在学习方面,同样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从这三点出发,来看看如何让我们快乐且持续的学习:
第一,按需学习。看到别人年会上乐器演奏的光鲜,我们也去报了班却坚持不下去。我们的精力,时间,注意力,意志力都是有限的,大脑又想着维持惯性拒绝“进化”,一上来就选一件不能在现阶段带来可见成效的学习内容是难以坚持下去的。我们可以从很小的点开始,不断的锻炼意志力的肌肉,逐步做一个自律的人。
选择学习内容时,我们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原则一,有用。这个用处可以不是挣更多的钱,可以是带来减压和放松心情。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
1.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为短期有用。
2.大的学习内容,需拆分出有用的组成部分:学吉他,需要培养乐感、学习乐理、学习理论、练习指法。
原则二,参与。有参与感,而不是说教式的学习,参与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被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较差,他们倾向于独立学习,通过听读写的方式来增强记忆;真正有效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后和他人讨论并积极讲解给更多的人听。
原则三,应用。学习内容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中,带来可见的收益。
靠意志力坚持学习是个幻想
任何让自己坚持的事情,都会消耗能量,让你感觉非常累。
用意志力坚持学习,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学习是痛苦的,我身体和心理上是不愿意的,所以才需要意志力。当你抱着这个想法,每次学习时,大脑内部和痛苦相关的区域就会被激活,进而趋向于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舒适的事情上。打个比喻,人的意识比做骑象人,潜意识比做大象。骑象人想骑象而去,但大象是不愿意的,那必然难以到达骑象人的目的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闭手机让自己处于离线状态,以免手机的消息提示的诱惑消耗有限的意志力。当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习惯,而这时候就不需要太多的消耗意志力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比意志力更可靠。
第二,提升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拥有元认知能力的人,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总结,知道自己的盲区,明确优劣势,进而不断优化和调整学习方法。
第三,正确犯错。犯错并不可怕,人类大脑的作用机制就是从错误中学习。
理查德·克拉克在1988年提出了五种元认知技巧,或许可以让借鉴从中学习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是如何学习的。
技巧一,筹划——定计划,排资源
技巧二,选择——筛选关键要素
技巧三,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
技巧四,调整——分析并准备理解,吸收
技巧五,追踪——应用,并明确局限性
学习通常有三层:
知识层:学习某项内容,会某个知识点;
能力能:超越具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价值观层:建立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
-------------------------------------------------------------------------------------------------------------------------------
1230打卡DAY15 第二遍 26% 175--213(/819)
我们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醍醐灌顶的文章,便随手收藏了;在浏览知乎时,看到一个很有见解的答案于是点了下方的五角星。甚至我们将收藏的文章再复制到印象笔记中。这样,我们积累了太多的零碎的知识点,但是在遇到问题时仍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起知识体系。知识体系能够帮我们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调用知识。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可以轻松快速获取海量信息;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生存竞争异常的激烈。知识快速更新换代,我们都处在知识焦虑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职业的变革。在今天,原本很多有人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识,正在被机器替代。我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价值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何在这场知识变革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无外乎三个方面:知识、能力、价值观。
知识的学习:具体某个领域的、用来阐述道理或解释事情或完成任务的相关信息。
能力的学习:广义的能力既包括画画、网球这类特定领域的技能,也包括思维、沟通、总结这类非具体领域的通用能力。
价值观的学习:价值观,就是你认为什么是你最在意的、有价值的,最珍贵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你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要清楚的区分这三类学习,否则极容易进入低效学习的误区:
误区1:知识零散化,知识信息饥渴症以及信息过载
研究表明,大脑的长期记忆容量其实是无限的,知识零散信息太多,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调用,而分类之后就可以方便调用了。
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信息时代的高手,更关注的都是如何快速准确地调用知识,而不是如何记忆知识。所以,高手不会死记硬背,而只需记住信息的关键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就行了。
误区2:只学价值观,忽略知识和能力
“道”是在积累到一定的阶段才能悟出来的,倘若没有“术”和“器”,即便知道“道”,其实只是登上的只是空中楼阁。
信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能力,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高谈论阔着大道理,仿佛说出来的就是自己实践掌握了的。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如何构建出知识体系,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方法一,有明确的学习背景
可以用“4W”提问来明确:why为什么要学习该知识?what有什么用?when在什么时候用?how怎么用?
方法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架构
在建立知识架构的时候,什么是靠谱且高质的信息源呢?答案是:专家、专业网站、经典书。
知识分为一手的源头知识和二手、三手、四手的信息。一手的源头知识价值最高,比如行业研究论文、学术著作等原创知识;二手的转述信息略有打折,但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比如教科书、工具书、转述别人观点的书等,好的书籍是自带知识框架的;三手的简化信息有真有假,价值也有高有低,比如各种畅销书;四手掺杂了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毫无价值,比如各种心灵鸡汤。所以,站在知识下游看再多心灵鸡汤,也比不过站在知识源头看几本心理学著作。
方法三,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
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这个主题的新知识,会发现最初从别人那里抽取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完全使用于自己。这个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方法四,在架构中填充知识
把你看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分门别类的整理到某个应用中,定期进行回顾总结,对于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知识架构中。
方法五,将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很多人学了很多的知识,看了上百本书,到了用的时刻想不起来该用什么知识?在他人提出思路时,豁然想起这个知识点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就是没有想起来。这是因为没有建立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连接。那么如何让两者连接起来呢?
学一个新的知识,就要去构思一下:这个知识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改变我的行为?今后我将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
---------------------------------------------------------------------------------------------------------------------------------------
1231打卡DAY16 第二遍 34% 213--279(/819)
构建思维能力
不能搞清楚问题的关键,就去解答,结果无疑会是南辕北辙,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爱因斯坦给出了一个他解决问题的公式:
1个小时=55分钟澄清问题+5分钟解决问题
我们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程导向型,一种是结果导向型。
如果想要多产出价值,除了多花时间,还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做更高价值的事情,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问题,只是表象而非真正问题。
另一种则是把事情做的更快。
大多数人会拼命努力,通过练习让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加熟练,却很少人花时间去学习如何筛选出高价值的事。
那么,如何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呢?可以用以下的清单问题检查一边。
清单问题1:澄清需求——我是否清楚该问题/任务的背景、目的、关键利益方、可用资源、时间要求?
清单问题2:挖掘诉求——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挑战?ta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ta实现?
清单问题3:找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事情就会顺利了?我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还是真正成因?
清单问题4:确定关键——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必须被解决?是否有其它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去花时间?
清单问题5:确定可行——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可以被解决?我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久?这个时间是否可被接受?
清单问题6:正确思考——这个问题我思量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是否有可能找到答案?
---------------------------------------------------------------------------------------------------------------------------------------
0101打卡DAY17 第二遍 52% 279--423(/819)
结构化思维
你是否羡慕他人在遇到相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很快的有条理的说出关键点1、2、3,而你脑子里一团乱。
你是否对他人作出的PPT具有的脉络清晰感到佩服,而自己在需要写PPT时毫无头绪。
原因在于他人已经培养出了结构化思维。几乎没有一个思维清晰的人沟通不清楚的,沟通不清楚就是还没思考透。
人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
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会让大脑觉得负荷过大;
第二,倾向于处理有规律的信息。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时,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进行归类,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结构化思维是可培养且价值度高的能力,机会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它的作用在于:
第一,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二,方便我们与人沟通,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第三,互联网时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遇到问题时大脑很难调用出来,只有具备了结构化思维,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想要时很快的从大脑中提取。
如何拥有结构化思维?
当你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有两种方法找到结构:
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
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提炼结构: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四种方式把信息结构化。
第一步,头脑风暴。在一张A4纸上写下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
第二步,连线分组。将这些想法中类似的进行连线分组。
第三步,提炼结构。根据分组,找出规律。
第四步,完善观点。确定了结构后,看看是否还有可补充的内容,进一步完善。
提升沟通能力---如何成为高段位沟通者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结构化思维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沟通,关键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想主题:迅速找到一个切入点,第一句就说出自己的观点。如何讲好主题?首先迅速选取一个视角。片面的深刻往往比全面的肤浅更能打动人。其次,第一句话就抛出观点。
第二步,搭架子:在论证观点时,思考一个结构(时间、空间、程度),并只说三点,这称为三个“架子”。如何找到架子?架子指的是:提炼出来的结构关键词。大致来说,架子不外乎以下类型:
类型一,时间架: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脑子里的信息整理输出
类型二,空间架:按照地点的顺序整理思路
类型三,三脚架:按照三个方面的顺序整理思路
第三步,填素材:每个架子里,填充一些事例、数据等,来推进论据向观点靠近。如何填充素材?素材需要数据、事实和故事来填充。你在讲下一个架子机器素材的时候,提到上一个架子的中心思想,并把两者联系起来。最后,演讲需要吸引人,并且让人觉得有逻辑,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不断给出的信息正好回答了听众闹钟不断蹦出的问题”。
如何练习:累架子——随时随地积累;练套路。
---------------------------------------------------------------------------------------------------------------------------------------
0102打卡DAY18 第二遍 61% 423--498(/819)
如何愉快的闲聊
01控制话题的长度和节奏;
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你该如何延展?
角度一——历史:这个现象跟过去有何不同?这个现象是否牵扯到过去的某种现象
角度二——原因: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
角度三——范围:这个现象发生的范围
角度四——具化:把一个现象缩小到个体身上,举一个你知道的有趣的例子
角度五——影响:一个现象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现象
角度六——未来:关于这件事的后续进展,有没有什么措施将会采取
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有什么技巧?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抛出封闭式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在抛出话题的时候,可以是一些关于对方人生和职业精力的话题。
当不想继续的时候,如何优雅的结束?
以事情来结束;以口号式的祝福或赞美结束;以表情结束;
02适时表达认同;
借助表情;善于倾听,看和对方;赞美对方
不必一味的认同,表达不认同的时候:
委婉的表达方式;给别人期望;
03与对方感同深受
最关键的是,主动建立自己与他人的感情联结,将心比心,让自己代入他人的感受。
技巧一,承认世界的多样性
见识更大的世界、提高认知水平,认识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实现同理心的第一步。
技巧二,穿上对方的鞋
技巧三,放下自我,把“我”变成“我们”
影响他人最好的方式是讲故事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而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而故事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共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
0103打卡DAY19 写分享稿
因为时间临近分享稿截止时间,书中很多内容还没吃透,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写了。今天分享稿完成1000字,还有5000字左右,任务艰巨。
介绍下本书及作者孙圈圈:
本书围绕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所需的方法论展开,从发掘天赋,提升能力,建立知识体系,拥有结构化思维,如何有效沟通,选择合适的平台,做实用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破除思维定式等几大部分详细论证阐述,毫无疑问它是一本载满实操方法论的干货书籍。只要跟着书中方法指导,结合实际问题予以思考和实践,必定能够帮助你解决职场困惑,实现在职场上快速进阶。
作者孙圈圈,曾任全球顶级咨询公司总监,是领英洞察的专栏作家,同时,她还开了一个专门输出干货,烧脑长文的公众号“圈外”,文章被广大粉丝欢迎。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职业经历以及咨询经历,提炼出的个人提升的方法论,帮助职场小白和工作多年的人扫清困惑和迷茫。
-------------------------------------------------------------------------------------------------------------------------------------
0104打卡DAY20 写分享稿
今天继续写分享稿,完成1/2,字数3000字
写讲稿的过程中,发现本书方法论干货太多,一方面如果将书中知识点从头到尾串一遍,那在短短的30分钟内必定只能讲的浅显一带而过,另一方面考虑到第二遍未看完的客观原因,那不如选择其中的两到三章详细去说透。
---------------------------------------------------------------------------------------------------------------------------------------
0105打卡DAY21 分享稿初稿写完
写分享稿时前面很用心的在写,写到后面就有一种敷衍了。
这种敷衍在组内点评时,伙伴们也都看出来了,纷纷点评结尾仓促。明天一定抽出两个小时认真再改改,感谢小组的伙伴们花费时间用心精准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