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海电视台的亲密接触

暑期陪儿子去上海迪斯尼,欢乐谷,热带风暴。每天地铁出行,暴晒在烈日下,感觉自己快成非洲人了。令人兴奋的是和他一起坐晕头旋脑的过山车,体验了一把疯狂与刺激。

开心的事是和儿时的伙伴缪见面,她现在在上海电视台工作。缪是我高中时短暂的同学,那时她一直在江苏南通读书,高考前才回到西宁,和我同在文科班。那时她学习成绩很好,总在班里拔得头筹。她本来想报考西北政法学院学法律。碰巧比我们高一届的学长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缪很感兴趣,于是去了北广,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

毕业后她分到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做编导,主持,有十年之久。因为她先生一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她常常无锡上海两头跑。一个娇小的江南女子,带着年幼的女儿,分身有术,有时一周两边工作,倒也安排得井井有条。2001年时无锡台想留住她,不允许她分身工作。要求她必须回无锡编制或者从无锡辞职,让出这个宝贵的编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后在先生的极力支持下,她辞去了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的职务,来到上海电视台。

电台和电视台毕竟不一样。一切由零开始。凭着坚毅和执着,她坚守下来。她现在是第一财经节目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经常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

我们住的酒店离位于南京西路的电视台不远,只有两公里。那天她开车来接我们先去她单位的餐厅吃饭,然后参观演播室。进到院里,映入眼帘的是两栋高耸的大厦-广电大厦和上视大厦。广电大厦,也叫一号楼,筹划于80年代的末期。最初有意大利、台湾等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师的参与,整个设计方案于1990年敲定,于1995年竣工。上视大厦,也就是二号楼,设计于90年代早期,1995年正式开工,1999年竣工。两座大厦都是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设计。

因为是晚上下班时间,餐厅里空空荡荡,人并不多。餐厅是米白色基调,显得素雅沉静。128元的套餐我们四个人吃绰绰有余。有时台里的人直接打包回家,一天三顿都在食堂吃。院子里还有一家Costa咖啡店,24小时营业,生意很火。

图片发自简书App
晚餐后我们先进入上视大厦参观。上视大厦是一个矩形平面,立面上有一个弧面,使得整座大厦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从远处看过去,整幢建筑被米白色包裹,素雅端庄,尽显恢宏的英姿。上视大厦有168米高,楼上有SMG (Shanghai Media Group)的Logo,在黄昏闪着白亮的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步入大堂,层高很高,有长长的回廊。宽大的透明玻璃内的演播厅正在直播节目。演播厅内两名主持人坐在背景墙前面,距我们十几米远,面对我们,摇臂摄像机和摄像师背对我们。左边有些操控台,还有几台监视器,几名工作人员各就各位,紧张地工作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上到二楼,楼梯间挂着名优主持人的相框,其中有袁鸣等,也有海波,就是缪的先生的双胞胎弟弟。缪的先生是海滨,主要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不过也来电视台和弟弟主持过海上夜谈节目。大家经常分不清谁是谁。

二楼墙上是宣传板,展示了SMG的组织架构,历史和发展,集团理念,还有一些活动报道。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上视大厦出来,我们进入128米高的广电大厦。它的平面是三角形,由三个钢筋混凝土筒体组成的结构,整个建筑中使用了许多弧形的线,显得柔和和富有变化。立面上有米白色金属面砖、浅灰色铝合金板和蓝色玻璃装饰,楼内显得已经陈旧了。


我们参观了好几个直播间。来到一个直播间,正巧快要到阳子的直播时间。她主持的是公司与行业,请了3个男嘉宾。缪和她是很好的朋友,于是和她合影留念。很快直播开始了。先推送了片头,然后阳子侃侃而谈,接着请嘉宾发表意见。我们被允许就在一边默默地看。我举着手机开始录了一段。突然摄像师朝我挥手,示意我靠边站。缪分析可能因为我站的太靠里,摄影机摇向嘉宾时,我出现在了镜头里!我心生愧疚,缪倒很淡定,说这一条可能还没有送出去。不管怎样,对不住摄影大哥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电视台的院里出来,华灯初上,上海的夜喧闹起来。想着家家户户坐在电视机前,按动着遥控器,可知大厦里还有这群辛苦工作的电视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