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暇之余通过某纪录片和某读书平台的不同书籍和主播了解不少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两千多年前的知识分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出身贵族,但他的母亲出身平民,父亲死时他才三岁,这个“姥姥家长大的孩子”到十多岁才认祖归宗,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勤奋好学,20岁时便以博学出名。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他有了很多“穷亲戚”“穷朋友”。知识改变命运,这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真理。那些微时的亲朋好友遇到疑问都会请教孔子,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不太好意思,礼尚往来会送孔子一些财物作为回报,没准孔子办学的想法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呢。
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推崇西周时期井然有序的礼乐制度,政治上主张“仁政”,可那个时代的各国国君都急功近利地想成就“霸业”,都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觉得他说的都是一些“很有道理但没什么用的废话”。但奇怪的是,国君们都不重用他,却又都怕别人重用,所以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他和学生曾被围困七日,险些饿死,但他忠于内心,不肯屈服。我觉得最根本的,是那些国君们的胸襟配不上孔子的格局。
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又经历诸多磨难的孔子带着学生们回到鲁国潜心教学、著书。孔子学生三千,贤能着七十二,遍布各行各业。孔子是第一个把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受教育机会推向平民的人,无数的平民老百姓通过孔子的学堂获取知识和技能,然后去贵族家里谋取工作,养家糊口,是孔子让那些“小人”(指平民)登堂入室,甚至居庙堂之上,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通过高考上大学得到谋生的技能甚至走上仕途一样。就凭这一点,孔子被尊崇为“圣人”就不为过。
任何思想都会被时代局限,打上时代的烙印,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都会被不同程度的扭曲。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反对“巧言令色”,看起来似乎对人的行为有诸多约束,但在那个混乱的、多数人还没被教化的年代,规范个人行为才能建立有序的社会。孔子说一个人应该“忠”“孝”,并没说“愚忠愚孝”,后人的解读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难道现代社会就不需要忠孝不需要节制不需要诚信不需要仁义了吗?新时代我们应该有新的解读,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生一世不足百年,怎样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晚年的孔子在世人看来比较“落魄”,如丧家狗,治国理想没有实现,儿子死了,学生们也相继死去,但他桃李遍布天下,思想流传千古。孔子是理想主义者,但不是空谈家,他也曾官至鲁国大司寇,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他是一个勇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怀揣梦想,舍身求法,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