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软件设计模式的关键点

当然!学习软件设计模式是一项能极大提升你软件设计能力的投资。掌握其关键点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23种模式”。

以下是学习软件设计模式的核心关键点,我将其分为道、法、术三个层面,帮助你由浅入深地理解。


层面一:道 - 核心思想与理念(最重要!)

这是学习模式的基石,不理解这些,模式就只是僵化的模板。

  1. 理解核心设计原则(SOLID及其他)

    • 设计模式是这些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模式是“术”,原则是“道”
    • S - 单一职责原则: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
    • O -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 L - 里氏替换原则:子类必须能替换其父类。
    • I - 接口隔离原则:建立单一接口,不要建立庞大臃肿的接口。
    • D - 依赖倒置原则:依赖于抽象(接口),而不是具体实现。
    • 此外还有:合成复用原则、迪米特法则(最少知识原则)等。
    • 关键点:学习每个模式时,都要思考它背后遵守了哪些原则。例如,策略模式完美体现了开闭原则和依赖倒置原则。
  2. 识别“变化”,封装“变化”

    • 设计模式的根本目标是管理代码中的变化,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所有模式都是在寻找系统中变化的部分,并将这部分封装起来,从而使得系统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
    • 关键问题:在阅读代码或设计时,问自己:“哪里可能会变化?这个模式是如何封装这种变化的?”
  3. 目标是解耦,而非炫技

    • 使用模式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代码的耦合度,提高内聚性,让代码更灵活、更易于理解和修改。
    • 切忌“为了使用模式而使用模式”,过度设计比不设计更糟糕。简单的需求用if-else能解决,就不要生搬硬套一个策略模式。

层面二:法 - 学习方法与路径

掌握了核心思想后,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

  1. 从场景和问题出发,而非模式本身

    • 不要直接背诵“工厂模式的定义是...”。
    • 先理解场景:“我有一个对象,它的创建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根据不同条件创建不同实例,这时我该怎么办?” —— 从而引出工厂模式
    • 为每个模式建立一个 “问题场景” 的联想。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知道问题,就无法理解方案。
  2. 掌握模式的三大要素(UML、角色、协作)

    • 意图:这个模式是干嘛的?解决什么特定问题?
    • 结构(UML图):这是模式的蓝图。花时间看懂UML图中的类、接口、继承、组合、箭头关系。这能帮你从宏观上理解模式的组成。
    • 参与者:各个类/接口在模式中扮演什么角色?(例如,在装饰器模式中,谁是Component,谁是ConcreteComponent,谁是Decorator
    • 协作:这些参与者之间是如何交互、发送消息的?
  3. 对比和归类学习

    • 很多模式在结构上相似,但意图不同。将它们进行对比可以加深理解。
    • 创建型模式对比:工厂方法 vs 抽象工厂 vs 建造者模式。
    • 结构型模式对比:适配器 vs 代理 vs 装饰器 vs 外观模式。(它们都涉及包装一个对象,但目的不同)
    • 行为型模式对比:策略 vs 状态模式;观察者 vs 发布订阅模式。
    • 理解模式之间的关联,例如,抽象工厂通常用工厂方法实现,迭代器模式常和组合模式一起使用。
  4. 动手编码,再造轮子

    • 光看不练假把式。一定要亲手实现一遍模式,哪怕是最简单的“Hello World”级别的demo。
    • 尝试不适用模式写一版代码,再使用模式重构一版。亲自体会模式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增加的复杂度)。
    • 尝试在现有的业务代码中寻找可以应用模式进行重构的地方。

层面三:术 - 实践与应用

这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阶段。

  1. 阅读优秀源码(JDK, Spring, .NET Framework等)

    • 几乎所有主流框架和语言库都大量使用了设计模式。这是最好的学习材料。
    • 例如
      • JDK 中的 InputStream, OutputStream 用了装饰器模式
      • Spring 中的 BeanFactory工厂模式ApplicationContext 是它的扩展。
      • Spring 的依赖注入(DI)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反转(IoC)依赖倒置的体现。
      • Java Swing 的事件监听是观察者模式
      • Collections#sort() 方法中使用了策略模式(通过Comparator比较器)。
  2. 在重构中应用模式

    • 不要期望在项目一开始就设计出完美的模式架构。很多时候,模式是在重构阶段被引入的。
    • 当你发现代码有“坏味道”(如大量的if-else、类职责过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时,思考可以用哪个模式来重构它。
  3. 平衡与取舍

    • 认识到没有银弹。每个模式在带来优点的同时,都会引入一定的复杂性(更多的类和接口)。
    • 评估使用模式的代价。在小型项目或变化不大的模块中,使用简单直观的方案往往更合适。

总结:关键点清单

  1. 根基:深入理解SOLID等设计原则。
  2. 核心:牢记模式是为了封装变化解耦
  3. 方法:从问题场景出发学习,而非死记定义。
  4. 工具:学会阅读和绘制UML图来理解模式结构。
  5. 技巧:通过对比和归类相似模式来加深记忆。
  6. 实践亲手编码,并阅读优秀框架源码看别人怎么用。
  7. 心态:模式是重构的利器,而非前期设计的枷锁;避免过度设计

遵循这些关键点,你就能真正地吸收设计模式的精髓,从而写出更优雅、健壮和易维护的代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