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认知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媒体走进千家万户,而网民们对于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提到“沉默的螺旋”概念,意思是当人们处在公共议题的讨论之中,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不相符合的时候,因为害怕孤立会选择追随他人意见而选择沉默。而因为网络匿名性特性,人们对被孤立和被对抗的畏惧感悄然消失。出现了反沉默的螺旋,即便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不一样,我们仍然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当这样的声音逐渐受到关注,超过了之前的主流意见,而形成了意见对立发展,甚至形成了更深入的讨论,但因着网络媒介的极速变化的特征,导致了不负责任的言论意见也在增多,无效讨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大。所以网络意见的发展对于现实意义其实也在这样的变化中发展。

        当我们仔细回顾人们在网络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时,不难发现其实这恰是一个由盲目从众到批判理性的过程。就像药家鑫案,当孔庆东“药家鑫的脸就是杀人犯的脸”的言论主导舆论走向时,李玫瑾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学生联名提出的“激情杀人”视角却一度被排挤和攻击,最终导致司法收到干涉。此处并不为讨论事件的是非,但就网民的表现而言,显然是立足于个人的情感因素和跟随主流意见的情绪化表述,在这样地讨论之下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谩骂。

        可随着事件的不断发生我们再去审视网络舆论的变化会发现,这个平台给予我们的远远不止于谩骂与从众,理性的因素正在悄然渗透。当贾玲恶搞花木兰被要求道歉时,我们发现,也不是所有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贾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去理性分析这个事件。所以才有后来人们认识到花木兰并非确有其人而是文学虚构,而木兰文化研究协会恐怕连自己的组织机构详情都不敢公之于众。所以我们发现,网民们不光可以在围观中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缩短了人与信息距离的途径,更丰富了每一个人的眼界,充实的是一个人批判性的思维。当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任何公众事件都不再是一种“与我无关”的状态,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参与其中的,而自己的声音也许会得到共鸣和肯定。于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基于不同知识体系的人们将自己的想法融合观点表达在网络媒体之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多元复杂却真实全面的世界。

在这个媒介即信息,人人皆媒体的现状下,能看到如今人们懂得了克制自己的谩骂之心去倾听,这本就是一种可贵的进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媒体走进千家万户,而网民们对于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可每一个...
    14广告宣昭伟阅读 1,738评论 0 2
  • 阳光离别了夜色 我们也离别过 背上行囊 我转走他国 没关系 我们还有着思念 假如你我都仰望着星空 ...
    7月人阅读 190评论 1 0
  • 公路疲乏 血液强制流通 黑夜,被迫存活 天上的灯关了, 星星都回房去 只有月亮 在被子后面,偷窥 这个不眠的人间
    莫向挽歌阅读 163评论 0 2
  • 金色的阳光 安静的小径 看着你从远处蹦跳而来 我转身假装没有看见 从来不知怎样才能 自然的和你相处 你捂住我的眼睛...
    砺砺尘路阅读 262评论 0 0
  • 【论一瓶偷工减料的冰红茶可以卖到多贵?】 【宝格丽红茶/Bvlgari Eau Parfumee au The R...
    鲁比碎碎念阅读 45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