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系列现在已然成为了经典,但对我来说此前真正的异形电影只能是异形第一部。异形的二至四部虽然都承接着《异形1》的故事,但是从电影立意来说,后三部只是把《异形1》独有的创意当做一种新鲜的元素放到了常见的科幻惊悚动作冒险片当中,然后再由各自接手的导演根据自己的擅长进行发挥。对于《异形1》中神秘世界观的探索并没有在后续三部作品中有所进展。
几年后,雷德利斯科特干脆绕过了后三部的内容拍摄了《普罗米修斯》,终于把《异形1》的世界观向前拓展了一些。但就像一个圆一样,面积扩得越大,知道的越多,你会发现,未知的更多。这时候,等待雷德里斯科特的新异形系列成了既兴奋又担心的事,兴奋的是,你会了解到更多神秘的异形世界,担心的是,如果异形世界在持续的探索下缺少了神秘感,后面的作品会不会又回归到类型片的平庸。
而《异星觉醒》显然没有上诉那些负担。虽然电影在故事架构上与《异形1》很相似,但是它并没有“创世”的野心,故事的时代离现实很接近,审美风格更加写实,就连事件的发生地也与地球相距不远。至于《异星觉醒》当中的“生命”则要比《异形1》中的异形更加抢戏。为了突出恐怖的外星生物和与之而来的惊悚效果,导演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对悬念,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的设定中,牺牲掉的便是对人物的深度塑造。但这并不能说导演对角色人物没有想法,在矛盾事件中和演员对手戏以及台词中,电影借机简单透露了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从外星生命这一角度上,电影甚至表现出了有关生命存活的思辨性,但这种思考并没有成为电影的主基调,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妥协在了惊悚类型之下。从电影本身来看,《异星觉醒》作为科幻惊悚片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不错,但是具有开创性并含义丰富的《异形1》在先,小格局的前者便逃不了平庸的命运。
自从上映后,不少影迷都在吐槽《异星觉醒》中的bug,科学家更表示这部电影中各个人物的行为简直可以当做反面教材来使用。自从bug这个词流行之后,好像总有一类影迷通过找bug来判断一个电影是好是烂。《异星觉醒》显然不是烂片,如果没有现在的结局,电影的最大问题应该是平庸。但是电影的结尾则显示了导演的勇气,电影最后的转折就像一招绝杀,让电影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就像自己每次搭乘地铁都会幻想撞车事故一样(不知道还有谁有类似的奇葩习惯),《异星觉醒》的结局正是自己之前对常规结尾的电影意淫了无数次的“最佳结局”。这种结局甚至会透露出一种叛逆的恶趣味。所以《异星觉醒》在格局上和内涵意义上虽然比不上《异形1》,但在结尾的处理上要比后者大胆很多。从个人趣味上看,我对这部电影结局的喜欢更胜过异形的结局。电影在内容上或许有乏善可陈之嫌,但需要肯定的是,《异星觉醒》在自己的体量下,在最后一刻把戏剧性做到了极致。至于电影的bug问题,看看科幻十佳电影,如果自己的科学素养足够高,逻辑性够强,再变身成死理性派,只要你愿意,相信自己,bug总会找得到。
其实《异形1》原剧本的结局与《异星觉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在原版结局中异形一口咬掉了雷普利的脑袋,并坐在雷普利的座位上用她的声音与地球联络。可惜的是福斯公司因为市场因素否掉了这个结局。这样看来,《异星觉醒》虽然在主体内容上缺少深度和魅力,但它或许也明白异形的影响之大,知道自己的处境,便索性扔掉了负担,竟做到了《异形1》没有做到的事。
当然,《异形1》做到的事要比一个精彩的结局意义重大的多。它用一种神秘未知的魅力对人类与未来的多个重大议题进行了想象与思考,并在绝望的迷雾中把道路延伸到了更大的未知当中。面对着还未上映的新异形电影,我则期待着雷德利斯科特能够把圆圈再次放大。
人类起源,造物主的世界,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宗教与外星文明,人类对长生的渴望,异形的来源与去路,甚至H.R.吉格的暗黑生殖美学。迷雾中行走,步步惊心。正如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所面临的未知的圆周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