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经典的排序算法,基本上我们学习任何语言都会接触到冒泡排序。
它的算法思想是,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列表,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遍历列表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列表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故名。
比如我们有下面这样一个列表:

li = [10,8,4,7,5]

每次遍历列表每个元素,然后比较前后两个元素的大小,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就交换位置,否则什么都不做。

内层循环:

下面是第一次遍历后的效果,我们将列表竖起来,可以看到最大值(10)像一条小鱼吐的一个泡泡逐渐冒到了水面:


第一次冒泡

这样我们可以确定一个程序上的循环:

for j in range(len(li)-1):      # 列表中一个5个数,比较为两两比较,因此实际次数为4次
    if li[j] > li[j + 1]:       # 判断前面的数是否大于后面的数
        li[j], li[j + 1] = li[j + 1], li[j]   #大于则交换位置

语句解释:
len(li) - 1:len(li)获取列表li中的元素个数;这里我们只进行一次循环的情况,循环的次数为元素的个数-1;
li[j] > li[j + 1]:就是比较大小啦;
li[j], li[j + 1] = li[j + 1], li[j]:Python中的多元赋值,也是一种很方便的交换变量值的方式,省去了中间变量。

li[j], li[j + 1] = li[j + 1], li[j] 

等价于

temp = li[j]
li[j] = li[j+1]
li[j+1]=temp

第一轮比较已经确定最大值10,因此后面的比较10不需要参与;


剩下的冒泡

第二轮比较就是len(li) -1-1,本来比较就是len(li) -1,已经有一个值不用参与了,则需要再减去1,第二轮确定次大值8;
第三轮时10,8已经确定,因此比较的次数就变成了 len(li) -1-2;
以此类推,比较的次数实际是在以递减的方式减少;
因此可以确定内层循环的最终写法:

for j in range(len(li)-1-i):      # i为一个递增的数,减去递增,就是递减嘛

每一轮循环就是将一个尚未排序的最大值进行了一次冒泡。

外层循环:

内层循环已确定,外层循环就简单了。
每次冒泡确定一个最大值,那么n个数比较,只需要进行n-1次冒泡就行了。

for i in range(len(li)-1):      # n-1次冒泡

最终结果:

li = [10,8,4,7,5]
for i in range(len(li)-1):
    for j in range(len(li)-1-i):      
        if li[j] > li[j + 1]:      
            li[j], li[j + 1] = li[j + 1], li[j]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概述 排序有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内部排序是数据记录在内存中进行排序,而外部排序是因排序的数据很大,一次不能容纳全部...
    蚁前阅读 10,585评论 0 52
  • 概述:排序有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内部排序是数据记录在内存中进行排序,而外部排序是因排序的数据很大,一次不能容纳全部...
    每天刷两次牙阅读 9,084评论 0 15
  • 1.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Straight Insertion Sort) 基本思想: 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序好...
    依依玖玥阅读 5,017评论 0 2
  • 前言 八大排序,三大查找是《数据结构》当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在这里为了复习顺带总结了一下常见的八种排序算法。常见的...
    LeeLom阅读 98,161评论 41 662
  • 春海姓张,脾气不错,我们无论大人小孩都叫他春海。他年青的时候当过兵,复员结婚生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儿子和三个性格迥异的...
    夜班的生生阅读 2,04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