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故事由笔者翻译自清代袁枚所著志怪笔记小品 ——《子不语》,篇末附有对应章节之文言文原文,敬望周知。
杭州有一个叫闵茂嘉的人,平日非常喜欢下棋,他有个姓孙的老师,经常与他对弈。在雍正五年的六月,一个非常炎热的夏日,闵茂嘉招呼了四个友人连同他老师五人一起下棋,轮流对弈。姓孙的老师下完一盘后,说道:“我感觉有些疲倦,先去东厢房小睡一会,醒来再与你们一决胜负。”
没一会,众人突然听到东厢房传来了凄厉的嚎叫声。闵茂嘉与其他四个友人连忙赶去一看发生何事,赶到时只见那姓孙的老师伏倒在地,口吐白沫。众人连忙让他服下姜汁,姓孙的老师才苏醒过来,随即众人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姓孙的老师惊惧地说道:“我刚才在床上尚未熟睡,突然觉得背部有点冷,开始有冷感的范围只有胡桃一般大,渐渐的就变成犹如盘子一般大小,没多会半个席子都冷了,这种冷直透心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又听到床下传来痛楚的呻吟声,我低头想看个究竟,我看到一个骷髅头正张着嘴隔着席子吹我,我被吓得半死,因而摔翻在地。不料那骷髅竟然用头撞我。它听到你们赶来这才离去。”
四个友人都请求茂嘉挖开床下的土地一看究竟,而闵茂嘉家的儿子害怕挖出来反而招惹祸事,不敢挖掘,于是闵家从此就把这东厢房锁了起来。
不文乱评:
时值酷暑,这床下骷髅不仅在这六月天对孙老师“吹霜”以寓“六月飞霜”,又以痛楚的呻吟声相诉,想必是在暗示自己是冤死之鬼,想要找个明白人为它沉冤昭雪抑或敛骨收尸。殊不知孙老师只是被吓到连滚带爬掉下床去,随即骷髅又以迎头痛击,欲对孙老师“当头棒喝”,可惜这怯懦胆小的孙老师也只是嚎啕大叫,吓得口吐白沫晕厥过去,还把在下棋对弈的众人都引了过来,这骷髅鬼只得无功而退。
众人再一看孙老师已经晕倒在地,将其救醒,孙又将详情告之众人,这时候原文中透露的细节极为微妙:——“四人咸请掘之 ”,不是加上孙老师一共是五个人吗?为什么只有四个人“咸请掘之”?
原来其余的四个友人都请这宅子的主人闵茂嘉掘地敛骨,但作为闵茂嘉老师的这一长辈却并不规劝徒儿动土掘地,而是一言不发,随即闵茂嘉的儿子以害怕挖出来反而招惹祸事为由搪塞,最后闵家将这厢房锁上,此事就此作罢。
“谷鬼气”与“嘥(sāi)鬼氣”
在粤语方言中,“鬼”字是常见的语素,就词性而言在粤语中“鬼”比“人”还有意思得多:
比如“内鬼”是名词,指内奸;“孤寒鬼”是形容词,指人吝啬;“走鬼”是动词,指逃跑;此外鬼字还常当副词使用,如“谷鬼气”(非常受气)与“嘥鬼氣”(白费劲)等。
把“鬼”字放在词语中间作为中缀来强调程度,增强语气。表示“程度跟鬼混一样无法具体陈述或推测”,此外由于“鬼”字所组之词基本上都含贬义,带有负面情绪,因此粤语延伸意义将“鬼”字放中间是用来增强说话者的负面情绪。
“嘥鬼氣”的“嘥”是方言词,是浪费的意思,因而“嘥气”,本已是一个表达“白费气力”词,后来笃信鬼神的粤语人则还会因地制宜在这个词中间再加个“鬼”字,让说话人表达出对于自己所做之事徒劳无功的负面情绪,变成“嘥鬼气”。
而故事中的骷髅鬼则正是这“嘥鬼气”的最佳写照,酷暑六月,谷气而吹,营造“六月寒霜”,欲引孙老师为自己沉冤昭雪,不料此次所托非人,原本是这房子主人闵茂嘉的老师的孙老师不但不能领悟其意,在其余四友力主掘地敛骨时也不以长辈之尊勒令徒儿听从规劝反倒怯懦不语。可怜那骷髅鬼此番不仅白费力气无功而返,还被“扃东厢”,囚锁于东厢之中,再无沉冤得雪之日,不仅“嘥鬼气”,而且自此有冤再也无处伸,永远做一个“谷鬼气”的冤鬼孤魂。
做人做鬼都要会识人知人,所谓“知人不易,人不易知”,对他人有所寄望之前,应审时度势,再听其言,观其行,再行托赖。莫如故事中的骷髅一般,与夏虫语冰,对牛弹琴,结果因遇人不淑、识人不慧,最后拳拳心意喂了狗,落个“嘥鬼氣”,“谷鬼气”的惨淡收场。
袁枚《子不语》原文:
杭州闵茂嘉,好弈,其师孙姓者,常与之弈。雍正五年六月,暑甚,闵招友五人,循环而弈。孙弈毕,曰:“我倦,去东厢少睡,再来决胜。”少顷,闻东厢有叫号声。闵与四人趋视之,见孙伏地。涎沫满颐。饮以姜汁,苏,问之。曰:“吾床上睡未熟,觉背间有一点冷,如胡桃大,渐至盘大,未几而半席皆冷,直透心骨,未得其故。闻床下咈咈然有声,俯视之,一骷髅张口隔席吹我,不觉骇绝,遂仆于地。骷髅竟以头击我。闻人来,始去。”四人咸请掘之。闵家子惧有祸,不敢掘,遂扃东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