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铜币一组

民国中期,各地政府、军阀自造铜元,使铜元呈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有清代的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三无”标识的民国“中华铜币双枚币”成为了民国时期铜币的一大亮点。

这枚中华民国十三年造的“双枚铜币”正面中心为“中华铜币”大字楷书,上有满文中华铜币字样,下为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大珠圈背中心繁体书写“双枚”二字,上有楷书体“中华民国十三年造”,两旁是两株嘉禾以彩带束缚,极似民国初期“袁大头”银币图案,但做工比较粗放,铸造工艺一般。

此双枚币能够引起收藏家的重视,不仅是它将汉、满、英三种文字集于一身,开创了民国铜元文字的先河,还将币值“二十文”改为“双枚”,至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以后,民国铸造的金、银、铜币已经找不到满文的踪迹,而这组钱币还能有满文字样,更是弥足珍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