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苏撒
遇到喜欢的百看不厌
比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可以十几个译本交替来读
遇到那种翻开就瞌睡连连、最终从手中滑落跌到床底的书
我就会果断放弃
《红楼梦》至今都躺在我的弃书清单里
读不下去经典,也没什么可丢人。
读书,犯不着和自己较劲,
遭遇“读书瓶颈”,不妨换一本,
归根到底,阅读是很私人的事。
汝之蜜糖,也许恰是彼之砒霜。
很多人眼中的文学大家,其实也有自己死活读不下去的书。
托尔斯泰就曾公开表示,莎士比亚根本不懂得描写人物,连第四流诗人都算不上。
马克·吐温吐槽简·奥斯汀:“每次读《傲慢与偏见》,我都想把她挖出来,用她的胫骨打她的头颅。”
康拉德说D.H.劳伦斯的作品“肮脏,除了下流什么也没有”。
卡波特则说凯鲁亚克,“那不是写作,那是打字”。
至于赫胥黎的《点对点》,伍尔芙认为,那“不是一本好的小说,写得真是生硬、粗糙,又激进”。
连大师的作品也会被其他大师鄙夷,读不下去经典名著就更不必羞愧。
另一位著名“毒舌”毛姆就说过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词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在浩瀚的书海中发展自己的兴趣,构造自己的罗盘。“”
其实,无论采用何种阅读方法,
亲近、享受适合自己的书,才是最终目的。
弃书,并非是要放弃读书,而是要学会做减法。
通过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
“给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
关于世界各地的天书,人们对它们的谈论永远高于阅读,理解却少于占有。
我曾经尝试去阅读萧乾花3年3个月译完的被称作天书《尤利西斯》
前面两三章就如伍尔芙所说:“兴味盎然,神魂颠倒,如痴如醉”,
但自从‘墓地’一幕完结之后,
我就开始觉得无聊、困惑、恼怒、恶心,
为作者无边无际地写着一个猥琐的大学生挤痘痘而感到很头晕
晦涩难懂而且“杂乱无章”
阅读,如遭雷击。
如果不能从阅读中收获营养,读书有何用?
并不清楚这些大神把玩着神来之笔。
让写作成为“天书”的用意
也许只是在他们提笔写作的晚上,有雷声劈过夜空。
有人说,受不了《红楼梦》里复杂的人物关系;
有人说,读完《百年孤独》,就真的孤独了;
有人觉得,《瓦尔登湖》是本很神奇的书,“第一页翻了十遍,内容依然陌生”
有人觉得,《太阳照常升起》读起来,“像是一个傲慢的酒鬼和他那些不负责任的酒鬼朋友在推特上发的状态”
……
花费30页篇幅描写主人公入睡前在床上辗转反侧的《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常常写着写着就陷入了一种像神经病一样的白日梦,情节也跟着混乱了起来的《洛丽塔》
阅读或许是件有用的事,或许是件无用的事。
是否阅读,
依然是纯个人的选择——它绝不会改变已然如此的世界,
阅读,其实可以很随意
你不读书依然游走自如、顾盼生姿,
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
但选择阅读
你就会变得性感—性感之“性”,绝不仅是床笫上的。性格、兴趣,将人撑得饱满,带来的“感”才是丰富的,不狭隘、不廉价。没有比阅读更能让人生变得性感的途径了。
你整个人都脱胎换骨—读书是更高级的装扮,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
阅读看似务虚无用,
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存品质。
只有书读得多,
人的内心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不被流俗侵扰,不为势位所误。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毛姆说。
世界这么乱,但阅读者不担心,
因为他知道如何保持自身不乱;
人性难以捉摸,但阅读者不担心,
因为他早就懂得人性的复杂;
全社会都在急吼吼地投资买房,但阅读者不担心,
因为他明白市场的规律;
男女关系总是让人抓狂或神伤,但阅读者不担心,
因为他知道人世间还有各种美好的感情,以及感情的不可强求。
阅读者会更豁达,更不容易上当,
对世界更加淡然,更加不会随波逐流。
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越知道它的复杂性,也就会对人越宽容。
越读书,你就越知道自己要什么,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各在什么地方,
扬长避短,凸显好的一面。
所以,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独善其身,“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杨绛语)。最后,你才能跟这个世界更和解、更友好地相处,和这个世界一起玩。
但阅读像万事一样不可强求,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而且我们还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明确自己的学识
读“有用”之书,弃“无用”之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