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人都死在了二三十岁,你认同吗?

如果认为有变化,必须要有参照物,要找到自己认为的参照物是什么。- L小姐


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戴锦华对这段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同罗曼·罗兰!某种程度,我也认同!

俱乐部就这个话题展开了探讨,以下内容节选自何老师与我的观点。依然需要提醒,口语化的表达,没有任何润饰,请读者朋友们不要在意语法。

何老师:“有一部分颜色是在少年时染上褪不掉了,但人始终是在动态变化的。”

Fanly:“少年时染上的颜色具体指啥?动态变化的参照物是啥?”

何老师:“少年时期汲取世上的一切,像没干透的水泥,有什么东西就在水泥上留下了烙印,年纪越大水泥越风干板结,不再能轻易留下印记。”

Fanly:“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何老师:“是客观规律。”

Fanly:“没有回答到我的问题,也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何老师:“你的问题是认同观点吗,我的回答是,有一部分肯定,但不全部认同。所以,杰斐逊说,我怕我年轻时太激进,老了会变成保守党。”

Fanly:“不少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刚好相反,年轻时太保守,中年后开始叛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何老师:“所以,人不是在扮演过去的自己。”

Fanly:“还是要看具体对象,对每个人来说,这句话都有不同的意义。如果认为有变化,必须要有参照物,要找到自己认为的参照物是什么。

我也认为大部分人是在扮演过去的自己,因为大部分人确实死在了二三十岁,接下来的日子都在不断重复。我认同戴锦华,是因为我是她那类人,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但是,这是有前提的,还是回到老生常谈的话题,知道自己是谁,用中国话说,就是知道自己的天命。所以,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去认同这个观点或者否定这个观点,都是有问题的。”

何老师:“小孩怕时间过得慢,希望快点得到自由;老年人怕时间过得快,不想太早离开世界。单个人自己就一直在变化。”

Fanly:“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怕的是什么,单纯只是害怕死亡,可以认为这个变化没有变化?”

何老师:“不同时期怕的和爱的都不同,当年的偶像现在回过头去看,也许未必喜欢;当年的恐惧今天再面对,也许不值一提。因为你已不是当年的自己,不可能再重复当年的自己。”

Fanly:“Okay, 这回何老师提到了参照物,但是细看,这些参照物都是外物,并不是自己,所以,还是没有变化?”

何老师:“我说的是內心,因为偶像和恐惧的东西作为客观事实没有改变,是你自己的心变了。”

Fanly:“这句话完美回应到你前面那句——人始终是在动态变化的。”

何老师:“好的故事主人公一定是不断成长改变的,不是反派从少坏到老,正派从小好到大。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作者,你可以写出诸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在二三十岁把自己写死了。但我承认年少时有些记忆会影响你一生。”

Fanly:“不过我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种变化是重复吗?”

何老师:“重复就不会变化。”

Fanly:“这正是我想说的重点!重复会发生变化,且是巨大的。Power of Repeat!”

何老师:“那不重复就直接变化了。”

Fanly:“是的。不过,直接变化,和重复之后的变化,似乎不一样。”

-THE END-

L小姐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