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主要了解生活中的银行,将从最常接触的商业银行入手,根据历史和血统把不同的商业银行划分成不同的阶级,勾画出当前我国银行圈的生态体系。之后,给大家介绍保障我们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的两种机制: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
第一天:中国银行圈的血统和阶级
第一天,我们重点讲解了生活中的各类银行和它们的特色。
比如说国有银行历史悠久,属于共和国的嫡亲长子,规模大、势力强、对公业务多。但是,这些银行在个人业务上就没有太强的特色。
而股份制的银行,也是全国性银行,对了更多地吸收储户的存款,它们就进行了很多金融业务创新,比如招行的信用卡业务,民生银行的小微贷款业务都很有特色。
还有一类是城商行,大多数属于地方性银行,规模实力都比较弱,所以它们在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方面表现得比较激进。
第二天:存在银行的钱安全吗?
先介绍了银行挤兑这种形式的金融恐慌。当储户听说银行可能破产时,会自发地跑到银行,要求取出存款,这时候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的话,银行的资金链可能会断裂,而企业也会因为没有流动资金而破产。
为了防止这种挤兑的风潮摧毁整个经济体系,1933年大萧条之后,美国就开始大力地推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即使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储户的存款资金也能够得到保障的制度。
这个制度保护了储户的银行存款安全,所以也就降低了银行挤兑的风险。
第三天:金融市场上的“最后贷款人”
通过1929年和2007年两次全球大的金融危机的对比,我们讲解了银行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高度破坏性,央行在非常时期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的方法往系统里面注入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的注入可以避免危机,结束恐慌,稳定局势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