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
作为4年前的稿子,写的时候心里是充满方向感的。认识我的人都说,Joy,很羡慕你一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但其实我真的是阶段性迷失掉,而现在就是这样一个阶段,所以我又重新开始看书。对我来讲,印象中最深的一直是室友曾经的那句话:我们就是想的太多,看书太少。我的迷茫通常总是伴随着依附感,这段时间亲尝失去自控力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而曾经我能控制自己很好。随心所欲的生活和情绪宣泄是一种恣意妄为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真是幼稚。这篇很早前发过一次,这次重新编辑再发。
正在重看《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生活》和《自控力》,生活中短暂地丧失思考能力,那就看书吧。以上资源,需要请后台留言。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生活》的作者是韩国记者姜仁善,韩国报社住华盛顿的特派员,是具有自己信念内心强大的女子。内心强大的意义并不是能承受多大打击的意思,而是能将心中所想一步步变为现实,并在整个过程中感悟着,学习着,不断不断,没有停顿的进步着。她在书中强调过亚里士多德一句话:“人不是以某个瞬间的努力为特征,而是取决于反复的行动。所以习惯是伟大的。”
当学习成为习惯,努力成为习惯,积极成为习惯……也许在不久的一天,最终你会获得自己心中认定的成功。合上书,感觉跟作者有很多的共鸣。托尔斯泰在《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篇说过: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个的不幸。 以相同的句式很想说:所有平庸的人都一样,杰出的人各有个的成功。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很多成功的人,一部分是她采访过的,有些是她听过的,还有些来自于她坚持阅读的习惯。所有成功的人,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明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并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像是有灯塔在远方指路,再大的迷雾,再多的岔路始终会坚定如一的走自己的路,哪怕慢一些,也最终会走到目的地。作为女性成功者,她们无一例外的有胆量有野心。作者在开篇便说,人要有些“野心”才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个人认为,是自我的定位),然后付诸行动。作者介绍了她自己的努力方式以及一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所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印象颇深的是“不管什么事,努力三年” 中,她提到管理学界已故的权威彼得 德鲁克在他的著作《职业者的条件》中的阐述:“每三年或四年,我就会选择另外的主题(我的注解:这里指的是所读书籍的主题)这些主题非常丰富,包括统计,中世纪历史,日本美术,经济学等。只学三年,虽然不能彻底掌握这个领域,但是足以了解这个领域究竟是什么。六十年间,我就这样每个三年或四年改变主题,坚持学习。这种方法不仅为我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它还是我具有了开放性的姿态去面对新的主题,新的视角,以及新的方法……” 就是如此的坚持阅读学习,有目的的有方向的。“那些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人,就是认识到持续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德鲁克这句话,个人觉得是如此的包含着故事的。这一句经验之谈,应该是建立在他六十年的经验之上浓缩而成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吧,朝着心中的方向坚持学习,最终把学习变成生活。作者此书中的信息量颇为庞大,产生共鸣之处是在太多,不做一一陈述了。
最后印象很深的,便是她说的“人生就是连点游戏”。因为最早看见这个观点是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时候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小的时候玩过的连点有些,那些散落在之上的,没有规律毫不相干的点,被放在大的图画中连起来时就会有了内容和意义。生活中也一样,现在因为临时某种冲动或者缘由做过的某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也许在以后被放在大的图画构建重视,你会发现,那些不相关的事,都被联系起来,对现在构成帮助。Steve说,如果不是他大学时突然出现的对于艺术字体的浓厚兴趣,现在APPLE 机上的字体就不会有那么多艺术字的选择,而微软就没有可抄袭的。除了作者在自己的经验之上介绍如何不遗余力的雕刻自我外,当回归主题谈论女性的成功时,我一直都认为如果一女子在一个圈子中出色时一定比同职业的男性付出更多。因为女性对自己狠起来通常会比男性更狠心,也因为她们愿意放弃更多其他的事情去成全心中的专注。作为女性承认自己的野心往往会受到更多的社会苛责与嘲笑,但那又怎么样?我们也许花费了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挣扎在deadline, 一起长途跋涉经历艰难困苦,为什么要怕过于优秀呢?
最后的最后,留给我最好的思考是如何在凶狠的同时保持温柔。一丝不苟,努力赚钱,也许有时懂得放弃与懂得坚持一样重要,需要去有勇气努力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