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到写这篇文章,是受一位同学写的成长反馈的启发。
她提到,大脑观念升级之后,转化为行动也很困难。为什么,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转化为行动的意识。再次证明了大多时候是意识指导行动。
就像我们每天在的得到里的升级,有没有真的用在工作中呢?大多数可能是工作太忙了,没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即没时间思考新的观念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而思考和改变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人们往往会选择不花费时间的原有的工作方式。
2017年1月,因为一个同事离职的缘由,我进行了转岗(之前对于这块的工作是零),从负责招聘转到了负责薪酬绩效,这一转发现脑袋要炸了,这块的事情太多、太杂、太繁琐,不系统,工作起来特别忙乱无章法。可以说完全不适应,经常会有情绪。
因为之前做招聘的时候,工作已经系统化,整个流程非常顺畅,所有工作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处理起来得心应手。那转到薪酬绩效之后,因为不熟悉而忙乱可以接受,自己尽快熟悉了工作流程、掌握了工作方法就可以了,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而重要的是自己不可控的部分,怎么办?这不可控的部分是指,这个岗位包含了要做员工关系(要处理公司所有员工关于薪酬、福利、制度等只要是员工提的各种问题,基本我这都要负责回答)不确定什么时间(非工作时间)、什么问题就过来了,而且大部分时候直接就是一个电话就过来了,好点的还是微信问一下,但是我却每天被这些不可控的事情缠着无法正常工作,不得不加班去完成薪酬、绩效本身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这些无规律、无时间点的事情把我的工作时间拆分的零零碎碎,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我一直觉得工作都是需要方法的,像我这种人最不喜欢加班,所以希望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工作。做招聘4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大体是相同的,只要变换思维,就可以达到目的。其实这两块工作有两点本质的区别是:
1. 由一对多变成一对很多,这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2. 由主动解决问题、处理工作变成被动等待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处理工作。
做招聘,每天负责3-5个职位,按每个职位联系10人,每个职位应对2个面试官,那我一天要应对的是36-60人,非招聘旺季可能也就在30-40人,招聘旺季达到60人左右。而要做员工关系应对的是全公司350人,10倍的量,而这个岗本应该有一个单独的人负责,和薪酬绩效岗放在一起,这么安排本身就降低了薪酬绩效工作的效率(从这个角度也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公司经营10多年了,人力资源水平还是这么差),只能做做最基础的薪酬核算、绩效统计收集工作,可能更有价值的比如薪酬体系设计、绩效体系设计、数据分析等工作却被压缩的并没有时间去做。也理解了之前离职的同事说的一句话:“觉得在这工作有种无力感”。
针对我的工作现状,我的出发点是大部分的工作必须可控,即我的工作时间尽可能按照我的节奏来安排,不接受被动的工作方式,因此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给不可控的事情分配时间段,专门安排好时间来做员工答疑,而且强迫公司员工养成有事先发邮件的习惯、非工作时间非紧急的事情尽量不要联系我,非工作时间不处理非紧急的工作相关的事情。而且我会明确告诉公司员工我的工作习惯,事情我会帮你处理好,但是要按我的习惯来,公司350人,如果都按照你们的习惯来,我得累死。
这个方法还是很快起到了作用,虽然过程中可能有些员工觉得我不好相处、很强势之类...,但无所谓,我的目的达到了,我也没想过要所有人满意。现在大家有问题都学会了发邮件,有的还是习惯打电话,当然改变所有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会坚持用这种方式,让大家养成对我来说的一个好习惯即发邮件(说明问题、需要处理的时间等)。因为当你在集中精力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最讨厌被一个电话打断,一天工作时间只有8个小时,350人中可能一天要接到不下20个电话,那一天的工作基本不用做了,我可是深刻体验过,一天只接电话处理问题,啥事都没做成的状态,完全受不了,我不是客服。
我还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接这块工作的时候,有想到过可能很繁琐,繁琐低级的工作应该让专员来做,但是公司为节省成本,只好一人多岗,之前的同事的无力感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改变,这些类似客服的工作可以交给机器人客服来做了(公司本身有智能机器人客服的业务),所以理顺了这块的工作流程,掌握了一些方法,之后就要开始梳理员工关系这块常见的问题,尽可能把这块的工作拿掉。
这是我关于主动工作和被动工作的思考,当你主动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可以变的更高效,更有价值的,而我是追求高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