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关于一位男星去世的消息。有些震惊,有些疑惑。对他不熟悉,也没有太多的印象。
28岁的年纪,在引来一片唏嘘外,也同时受到外界一波接着一波的揣测,不乏语调夸张、措辞粗俗。我并不了解真相,也没有那么多闲心去窥探“内部消息”,只觉得,当人心以最龌龊的方式相会时,口水比拳头更致命。
熬来个周末,躺床上看了几天前朋友圈和微博刷爆了的《釜山行》,有抹泪也有深思,可以说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准一流佳片。
把丧尸作为影片题材早已不罕见,从中与人性的焦灼相连结也是被用褴的梗。《釜山行》没有刻意回避前人所创造的经典,立意明确地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入手,给人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说实话,韩国电影看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是因为韩国作品煽情桥段过于造作,惨白而又无力。可《釜山行》让我对此有所改观,情感涌出的时间拿捏得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赚到了观众的眼泪也赚到了观众的心。
抛开拍摄手法或是特效这种专业性的内容不说,就电影所塑造出的人物心理变化和设定,《釜山行》足够真实。
孔刘饰演的爸爸石宇带着和自己不怎么亲热的女儿秀安去釜山见和自己两地分居的妻子,火车上遇见摔跤手尚华和怀着身孕的妻子成庆,高校棒球选手荣国、啦啦队队长真熙,还有被无数人鄙夷的公司常务金义城。
在片中出现的,除了丧尸的群众演员外,几乎所有人都有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让观众一眼就洞悉,从不同方面让人物鲜活并立体起来。
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换作是我,恐怕不会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固然会装模作样地谦让,可我也没必要带着“利他主义”对待自己,除非我不爱吃梨。
片中的石宇在流离中让女儿不要把座位让给别人便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私心理,可这蝇头小利比起丧尸围城又算得了什么。一只血手即将触及自己时,又有谁会一丝一毫地善待他人?
丧尸撕破的是人皮,人性撕破的是脸皮。
片中几个冲突点让人意犹未尽。第一个便是剧情平铺直叙地展开时,石宇在金常务的大声吼叫下,将列车车厢门关上,把正受到丧尸追赶的尚华和成庆挡在外面。当尚华和成庆硬是摆脱丧尸的追赶后,尚华质问石宇为何将他们抛下,成庆阻止到:“大家都是因为害怕才这样的。”
影片中后段,石宇、尚华还有荣国穿过数节车厢的丧尸潮,终于来到幸存者都待着的车厢里,却被金常务以“他们都被感染了”而赶到了另一节有丧尸的车厢。伴随者其他幸存者的驱赶,言语中带着辱骂,厌恶的眼神混杂在咬牙切齿中,“恻隐之心”便成了古籍里的传说。
片中有两位老妇人,一位在幸存者的车厢里,一位则同石宇他们一起闯过险阻,却在最后奋力将秀安和成庆推进安全地带,自己则带着微笑被丧尸扑倒。伴着弹幕看第二遍时,有这样一条从顶部飘过,“奶奶看见了人性,觉得那里更可怕”。前一秒笑脸相迎,下一秒拳打脚踢,想想真是讽刺。
可实则说这是人性,不如说已是兽性。在危难面前,没有人能够保持理智,没有人能够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对于“人神共愤”的金常务,不如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在成为丧尸后的金常务对石宇报出了家庭住址,无非和其他人一样,想回家,想见家人。尽管他不择手段,甚至置他人生命于血泊之中,我们却没有更多的话去批判这位“领导”般的小人物。
脱离开电影所需要观众达到的情感积聚,冷静下来想想,如果把我们丢进这样的事态之中,我们会怎么去做抉择。
《奇葩说》有一期,贾玲作嘉宾。辩题是有两艘船被大魔王困住了,第一艘船上是现场观众,另一艘船上关着贾玲。大魔王密谋了计划,在第一艘船上放了一个按钮,如果按下按钮,第一艘船上的116名将获得自由,而贾玲的船将会爆炸,船毁人亡。如果不按,20分钟后第一艘船将会爆炸,观众将会葬身大海,无一幸免。现在按钮摆在面前,如果是你,会按下按钮吗?
作为116人之一,我必然选择按,因为我想活,我要活,这是我的求生本能。可如果我是贾玲,我孤立无援,难道作为一个等同价值的生命,我没有生存的权利?
太难了。
现实里遇上丧尸,我们分分钟变成金常务。
很多人偏向于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因为他有主角光环。像“有小道消息不跟别人说”这样的小自私变得可以原谅,而在最后火车车尾的纵身一跃俘获了荧幕前太多人的泪水。实际上他也在成长,逐渐成为一个“正义”的父亲。他的变化是影片走向希望,走向光明的必经之路,是理想化的剧情设定,也是现实中令人叹息的可能性。
当悲剧来临,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撕碎。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男星的悄然离世,虽不能说这是一场悲剧,但的确令不少人伤感不已。而面对此情此景,最没有价值的便是流言蜚语。
请在我们能够保持理智的时候,善待所有相遇,即使带着面具也请用502胶水粘粘好,以免在无需摘下的时候被风吹到掉下来。
《釜山行》的丧尸不高级,不会升级也不会发明创造,比起美国英国的丧尸片,韩国的电影中最多也只有跑跑跑,然而少了许多肾上腺素的丧尸片,《釜山行》值得每一个人前去一观,这列火车正是你我身处的社会。
胡图图 [美]2016.09.17 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