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求学课和深度阅读了《有效学习》之后,我认为学习一项新知识或新技能要有刻苦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高效的方法、坚定的信念。拥有了这四个法宝,我们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心态:走出舒适区,刻苦学习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爱学习的民族,流传着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等形容刻苦学习的成语。《有效学习》作者乌尔里希.伯泽尔说,刻苦努力是学习活动的核心。为了学有所有成,就要抱着吃苦的精神,走出舒适区,避免做那只享受温水的青蛙。
然而我曾经一度迷失在寻找捷径,施行快乐教育上。
儿子上一年级时,我信奉当时非常流行的欧美“快乐教育”理念。受此教育理念的影响,我认为学习应该是甜的,尤其是在小学时,主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让孩子吃苦。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不愿努力学习,经常是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作业,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的习惯。
然而欧美“快乐教育”的真相是:欧美快乐教育悄悄完成社会分层;快乐教育对孩子的自律性要求更高;多带孩子去体验世界等。表面看快乐教育是不给孩子学习压力,要轻轻松松的学习,实际上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投入更多,如对小孩的规划和引导、课外投入等。
好在在儿子一年级下学期时,我及时悬崖勒马,调整了教育理念,慢慢教育孩子接受”学习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挣扎的事情”,摆正学习心态。
二、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提前制定学习计划。我们需要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同时设定阶段性目标。
同时,由于短时记忆的狭窄性限制,要求我们,一段时间要学习的内容不要太多。
我们要学会取舍,如果我们硬是要鱼和熊掌兼得,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记得几年前,我雄心壮志的要同时考研和考公务员。朋友们劝我说,这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一个时期考出来一项就很不错了,同时报考恐怕难度太高。但是,我很贪心,想一举双得。结果可想而知,一项也没有考过。
现在我参加了进化营,在十个课程中,我严格按照各个击破的原则来,不再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住。
三、方法:“i+1 ”渐进式训练法
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也就是说,在我们想要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首先要明确此项专业知识的背景知识有哪些,我们已知多少。找到这个学习的最佳的“机会窗口”后,我们就要稍微超出已有知识与技能的边界进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从学习未知领域中对我们来说最简单的内容开始。
这就是“i+1”渐进式训练法。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设。其中输入假设的重要内容是可理解性输入,即:“i+1”模式。“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水平,“1”代表学习者目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的差距。克拉申认为语言信息的输入既不能等同于其现有水平即“i”,又不能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增加难度,逐步提高训练水平的练习方法。渐进法在多个学科有广泛的应用,它较好的契合了事物自然发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基本规律。比如在外文学习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中,选择阅读内容的难度时,就一定要选择比自己的现行水平略难一点。
学习这个理论后,我开始怀疑自己一直运用“磨耳朵方法”教孩子语言的有效性。不可置疑,孩子幼年时大量听英语、看英语电影等,可以培养一定的语感。但是,这个收货和我们所付出的时间相比是不相称的。在孩子不知道他们所听所看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他们收货甚微。
在培养孩子学习语言上,我重新做了调整,在理解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难度。比如,我在选择听力和视频材料时,更加重视孩子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也会说些简单的单词和句子。
由于孩子有了很好的语感,又处于模仿的敏感期,学习起来效率非常高。经常是一首简短的英语儿歌,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几遍就会了。
四、情绪:自我效能,坚定学习信念
学习活动是一种很深层的情绪活动。如何管理我们的情绪感受并对学习活动做出规划呢?这就要提到“自我效能”,即对自己能力的信赖,一种一定会成功的感觉。
如果人们知道自己可以完成一项活动,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从事这一活动。
同时,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情绪受到鼓舞,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不否定自己的成绩,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的付出。在取得阶段性成功时,可以适当奖励自己。比如,在连续早起或英语打卡21天后,可以给自己买个包包,或者去吃顿大餐。
程序员弗兰西斯科·西里洛为了保持自己的持续的工作热情,于1992年创立了“番茄时钟法”的时间管理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排除干扰,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是一种既设定工作目标又兼顾休息的办法。
以上四个因素都是元认知的范畴,而元认知是关于思考的思考。美国研究员马塞尔·.葳茵曼说:元认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占40%,而智商方面的影响只占25%。因此熟练掌握了高效学习的理念,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