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是从2017年开始诵读《论语》的,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然后又在公益学堂里,领二十多个孩子,陆陆续续诵读了五六年。
起初只是为了陪伴孩子,为了上幼儿园的女儿在潜移默化中多认几个字,让性格跳脱的她安静下来。
把诵读当成任务,以为自己会很快放弃,谁知一章一章、日复一日的诵读下来,我爱上了诵读经典,诵读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百余遍的诵读,让我的性格变得柔软,遇事变得豁达。粗鲁愚直的我,开始尝试着把《论语》中的思想,点滴间变为自己的智慧,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经典的润泽中,处事风格有了质的改变。
《论语》是一部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关于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观点及主张。
它不仅是一代儒门宗师的智慧结晶,还是一部蕴含许多普世哲理的人生教科书。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我辈而言“治天下”有点遥远,但“修身”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
“修身”是一场和自己的战斗,以或深邃、或平实的经典语录做镜子,向自己身上的缺点宣战,通过不断的自悟和内省,拂去自己身上的尘埃和灰烬,拥有一个全新的自我。
找不到学习方法时,它教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别人发生争执时,产生“思想碰撞”时,它告诉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面对困难想退缩时,它激励我们“匹夫不可夺志”;“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关于识人,它教我们要注意观察,并讲述“识人”的过程,原来孔圣人也曾经有过迷茫,“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关于与朋友交,它告诉我们,既要认真观察对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又要懂得适可而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让一向急躁,不看人面部表情,自视为“快言快语”,却屡屡在不经意间得罪人的我顿悟。
整部《论语》,时而裁取一个生活片段,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叙述或对话中,体悟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时而又以一句精悍、幽默的言语,直接阐明某个深刻的哲理。
读《论语》间,似有一位博学多智的老人,在平常、安适的日子里,带着他的学生读书、出游、辩论……潜移默化中把千百年来的智慧,深深植根于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