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有观点未经特殊标明,据来自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意识和记忆组成材料,会在晚上悄悄地发生重大变化。老话说:在做任何重大决定之前先睡足一晚。”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深夜里意识的沉寂,会让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苏醒。
“在梦的精妙编织和运作中,有时候会出现最真诚和深沉的情感、一种柔情、一种清晰的洞见、一种鞭策入里、一种迅速的智慧,而我们在清醒时总不能企及?梦中有绝妙的诗意、恰如其分的比喻、最真实的感觉,还有最让人愉悦的不协调。梦中的世界沐浴在奇异而理想的光中,能对其背后的现实进行最精妙的理解,这提高了梦这种现象的效用。”
这是伊尔德布兰特对梦的心理学效用的高度肯定。
当然,在长时间被“理智与文明”支配的19世纪,人们刚从野蛮与原始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对一切荒诞疯癫的现象都持居高临下的批判态度。梦境作为一个“由怪异的材料、以离奇的逻辑方式组合而成的混沌体”,再加上长时间在封建社会中被冠以“预言梦”“神学托梦”等非理智特征,当时的大部分观点都对梦境持鄙夷态度,认为它是白天时理智的人们在夜晚邪恶的化身。
费希纳:“就像一个理智人的心智活动变成了傻子一样。”
拉斯托克:“梦的奇特之处,在于判断不力和逻辑推理不能。“
很少有人能像伊尔德布兰特这样看到梦背后的想象力与诗意,而像弗洛伊德一样,愿意去解析梦的、去把“怪异的材料“追根溯源、把”离奇的逻辑“抽丝剥茧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我很庆幸世界上曾存在过弗洛伊德,也很庆幸自己读到了这本书。在这一章里,我将按自己的逻辑理解、从四个方面归纳一下弗洛伊德的主要思想:
1、 造梦核心—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2、 造梦素材—梦中场景由何而来?
3、 造梦机制—大脑如何造梦?
4、 梦的遗忘—醒后我们为何会忘记大部分梦
最后,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思考了很多,对于这个梦工厂的原理,有很多和弗洛伊德不一样的见解,我在这里也会绘出我自己的“工厂蓝图”。但由于看这本书纯属好玩,也没有去做文献调查和进一步研究,我所有的理论均基于自己的异想天开,肯定由很多不成熟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因此非常欢迎大家指出来、跟我一起探讨。又或许在某一天我心血来潮,突然想深入阅读梦学文献,此后若是又有新的发现和思考,我也会自己留言在评论区。
1、造梦核心—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提纲挈领,一句话总结弗洛伊德对于造梦核心的观点就是:梦是(被压抑的)愿望(改装后)的达成。
为什么所有的梦都是欲望的满足?因为欲望是潜意识系统的功能。我们知道清醒时的意识掌管了理智、道德、逻辑等“理性特质”。而潜意识更像是受教育之前的儿童的意识,他们无畏法律、不懂道德,没有其他目标,只想满足欲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渐学会了用道德与理性去制衡欲望,用意识去掌控潜意识。但这不代表潜意识消失了,它只是被压制了。而梦恰恰是深夜里意识沉睡时、潜意识的反应,因此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欲望。所以我们常常说你的主观意识只是你性格的冰山一角,我们活得越久,被压抑的欲望越多,冰面下的潜意识冰山就会愈加巨大。
美梦倒是很好论证这个观点。我们梦到和心爱之人的接吻,梦到功成名就,梦到吃到喜欢的食物,这都是欲望的满足。那噩梦怎么说呢?萨拉·韦德和弗洛伦斯·哈勒姆两位女士甚至根据自己的梦研究出,沮丧和不适梦占大多数。她们发现58%的梦都是不舒服的,只有28.6%的美梦。
弗洛伊德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愿望未遂,代表另一个愿望的达成。
这里我将用弗洛伊德的一个女病人的梦举例子。这位女病人的大侄子奥拓英年早逝,而她昨晚梦到她的小侄子查尔斯也死了:
“我梦到查尔斯就躺在我面前。他躺在自己的小棺材里,双手叠放着,到处都是蜡烛。总之,跟小奥拓死的时候一样,这让我非常震惊。”
如果按照我们的愿望满足论,那这位女病人该是个心肠歹毒之人,她的愿望居然是希望她的姐姐失去所有的孩子。但事实上她很爱她的侄子。
所以要解这个梦,我们需要知道女病人更多的历史。
她早早就成了孤儿,所以在大姐家长大,在常来的客人中,有一个男人引起了她不可磨灭的情感。他们的关系并未说破,但曾经一度有望结婚,不过她大姐挫败了这个幸福的结局,其动机从未明确说过。关系破裂后,病人爱的那个绅士就再也不来了。即使经济独立了,她也从未割舍对这位绅士的情感,但她骄傲的心让她不见他。不过这位绅士是个教授,常在各地演讲,而她则每场必到。她不放过任何可以看到他的机会。她昨天还说教授今天会去一个音乐会,而她也会去那里,就为了见他。该梦就是昨晚做的,而音乐会就在今天。
而该梦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小侄子死的场景跟大侄子一模一样。大侄子死时发生了什么呢?——这位绅士作为姐姐的朋友到场了,那是病人时隔多年之后第一次见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因此,弗洛伊德是这么解读这个梦的:“如果另一个男孩也死了,就会发生同样的事情,你会回去看望姐姐,而教授也肯定会再来吊唁。这个梦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说你希望再见到他,但你的内心却在反抗这个冲动。我知道你包里还有今天音乐会的票,你的梦只是因为你等不及了,所以提前几个小时就在让你体验今天将发生的会面了。”
我们需要注意,弗洛伊德在这里提到了“但你内心却在反抗这个冲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梦境不直接满足我们的愿望,而是把真实的愿望藏匿在一个未遂的愿望之下,弗洛伊德称之为“梦的改装”。
之所以梦要改装,用弗洛伊德的说法,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审查机制。它不喜欢的东西不准入梦。例如在这个女病人的例子里,女病人骄傲的心不愿意承认自己对绅士的疯狂。于是为了遮蔽自己对绅士热切的思念,很明显她选了一个情景来压制——小侄子的死亡,在悲伤的情境中自然不应考虑爱情。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就是考前噩梦。我们总是梦回高考考场,梦到自己没过、不及格、要重修。然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经弗洛伊德的同事研究发现,只有那些考上了的人才会做考试噩梦,没考过的不会。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考试噩梦总发生在将要承担责任重大但可能失败的任务的前一天晚上。
这种梦是绝佳的例子,这实际上是梦提供的安慰品,它在拍着你的背轻轻地告诉你:“不必担心,想想你高考前感到的焦虑,你不一样成功考上大学了嘛?”
(我原本想一口气把深夜梦工厂这个章节写完的,后来发现大脑开始宕机,罢了,撂笔出去玩了,后面再慢慢地更新大脑的造梦机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