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在中国抗日史上可谓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影响在当时中国军人心中无法磨灭。在那场战役中,中国军队占据天时地利,以数倍优势的军力,却没有阻挡住日军的进攻,反而以26:1的战损比与胜利失之交臂,仅中央军就损失达八万人之巨,牺牲的高级将领就有数人,有唐淮源上将,武士敏中将,寸性奇少将,王竣中将,梁希贤少将,陈文杞少将等,这些将领中不乏曾经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的良将。蒋介石曾震怒说“晋南战役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战役的失败原因,在这里不想过多的分析,成也好,败也罢,与士兵何干?在这里只就借此与朋友们聊聊中条山战役中的一段可悲可泣的英雄壮举,那就是八百秦军投黄河,可这一壮举在近些年还被某些媒体和个人所质疑,那么先不管质疑的有没有道理,咱们仔细研究探讨下。
事件经过:
资料记载:1939年6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杀出黄河滩后,有两支队伍没能跟上,这就是新兵团和工兵营。这两支队伍分别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和马家崖。新兵团有一千多人,都是些十七岁左右的新兵。小战士们在黄河滩上与日军舍命拼杀,在牺牲了二百多名弟兄后,八百多人被逼上了河岸边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悬崖,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拼杀。血战日夜,双方死伤无数,横尸遍野。数日之后的一个黄昏,血染残阳,这些一群衣衫褴褛,都是十六七岁的新兵团,被数倍的日军重重包围,他们被逼到了黄河北岸一个悬崖之上,身后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
面前是密密麻麻、张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东、西、南、北重峦迭嶂,云雾飘渺处则是陕西故乡,这八百余名“陕西冷娃”,面朝陕西,先跪天,再跪爹娘,他们唱着秦腔《金沙滩》中杨继业“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啊...为国家...何惧死生”的两句,一头扎下山崖,扑向了滚滚黄河……这就是抗战中震惊中外的“六六战役”,八百壮士投身黄河,何其悲壮也!
后世对“八百壮士投黄河”的质疑
1.是文艺创作,非常理
后世质疑八百壮士投江,不符合常理,他们的理论是,八百人(可能会更多)将近一个营的兵力,不抵抗日寇,反而败退逃跑,他们是被逼无奈后,才跳的黄河。这个观点,问鼎君真的看了想骂娘,这就好比质疑南京几十万军民为何不跟日寇死磕到底一样的荒谬和可笑。持这观点的人一定不了解抗战的实际情况和中条山战役的细节,兵败如山倒可不是谁都能有效组织的,就拿南京来说,主将跑了,各自为战,根本形成不了有效合力,自然让日军各个击破,军队打的就是一口气,没了主心骨,军心散了,再多人也是没用的。有些人没点军事常识就敢这样质疑,让人真的很是无奈。
2.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
有南方某报记者曾经去过中条山旧战场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传说,并无战史资料记载。问鼎君想说,你记者就凭这个就可以断定没有这个壮举了?未免过于草率。其实看其他相关资料和分析,问鼎君认为,“八百壮士投江”可能不是一次事件,而是由当时诸多类似事件演变成了一个故事,有资料可以作证:“在六月六号,敌人开始以九路向西北军的防地中条山进攻。由于西北军的英勇抵抗,敌人也有很大的伤亡,但因敌人的进攻猛烈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无能,使得这次战争最后遭到严重的失败。……就在这些无能指挥官的罪恶行动下,一千余官兵死伤了,百多跳黄河淹死了,百(多)被敌人俘虏了。”——《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四一年(二)》
“1939年六月六日下午五时许,进攻九十六军敌之主力将我一七七师压迫于方家村、许八坡,老庄黄河沿岸,经白刃战两小时,因众寡悬殊,损失惨重。该师除一部分由陈师长率领向敌后突围外,大部分经过肉搏以后跳入黄河,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垣曲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垣曲县委员会/编),所以说中国军人投江的人肯定很多,而且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
问鼎君评:
中条山战役虽然失败了,中国军队也蒙受了重大损失,但是至少中国军队没有让日军往西继续进犯,确保了中国大后方的稳固,为之后的反击打下了胜利基础。胜败自古兵家常事,指挥失当责任,不应士兵承担,中国士兵的勇敢和牺牲还是应该肯定的,毕竟他们为民族独立自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要质疑?当时曾有西安的一家报纸曾这样评价:"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