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搜索力》这本书,起初以为这本书是本工具书,为读者讲解怎么使用搜索功能的,读起来才发现爱不释手了,这是一本非常联系实际的职场书籍。
先列举几个经典语句——
【聪明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知道用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找到知道答案的人。
在职场上,在提问之前,一定要自己检索一下,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对于一个工作任务来说,老板本人是你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使用的搜索引擎。
温故而知新的一种办法就是向内检索,想要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获得全新的信息,就要向外检索了。】
读完这本书,我的直接感触就是人生每一刻都在搜索,找寻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管是生活、工作、学习,乃至考试。
我数了数,考试19年,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考试的道理。考试的前提是学习到新的知识,而学习新知识就是一个向外检索的过程,检索到的信息不是用硬背解决的,而是发现知识的底层逻辑,才能更有利于大脑的记忆。
回想自己读书的时候,比如历史、地理、政治这些学科,如果硬背是肯定背不过的,时间就那么多,所以就自己寻找相互关联的技巧,有利于记忆,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底层逻辑”。
从考试延伸到职场,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要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也是一个吸收知识、形成体系、灵活应用的过程,只不过职场的考试来得更现实一些。
这本书里说到了员工和老板的关系,作者提倡要好好使用老板这个搜索引擎。有很多人都想在职场上升职加薪,但你是否是老板满意的员工呢?首先要独立思考,领导安排工作的时候不会面面俱到,作为下属就要思考周全,明白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简单的领导的一支笔。会思考和不会思考的下属,完成的工作质量是一目了然的,我也经历过这两种下属,不会思考的那个真的是累心啊。
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逻辑是根据问题论来设定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结果。如何才能达成结果呢?首先是保持专注,然后找到对标的人向他学习,先做多,选取足够多的样本,这样才能预测更准确的结果,虽然选取了大量的样本,但并不需要同时考虑很多变量,否则,仍然找不到最优解。这时,再做少,选择一个目标或者一件事,刻意练习,脚踏实地,才能做出有价值的事情。
关于目标我想说,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人人都喜欢做加法,不停地给自己加码,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专注在一个领域深耕,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专才,回归到了专业领先的初衷,这是幸事。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关于资源。作者提出的“631”人际关系拓展法则很好,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去连接到所有的人,为每一个人提供百分百的服务,那么就把60%的时间花在10%有价值的人身上,把30%时间花在30%相熟的人身上,剩下10%时间,用来维系60%的人。
可是到底什么才是资源呢?我们以为的连接资源就是交际,而实际上应该有90%的时间在强化自我,打磨产品,这才是知识付费时代做内容产业的人应该做的。也就说,我们的内在价值就是最大的资源。
总之,这本书给我在思维上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们的人生处处都在搜索,而你学到这种搜索力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