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示弟立志说》:引领人生方向
作者:妙行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阳明先生四十四岁,其三弟王守文来京师师从大哥,返乡时,先生特意与三弟深谈,守文顿觉茅塞顿开,但记不住,请求大哥写下来,于是就有了《示弟立志说》。字里行间尽显骨肉情深至亲,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01为何立志
文章开篇阳明先生直接向其弟明示立志之重要性。阳明先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意思是为学,必先立志,若不立志,就像没有种种子,而徒做表面的培植灌溉,那么再辛苦也不会有任何收成。这句话是非常重了,从中我们可以很深刻的认知到志向是一切的根本。什么是志向,志向是心之所向,使命之必达。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这个必有作为的心之所向就是所种之根,若没有这个种子,一切浇灌培育便无有对象,所有努力无有汇聚的焦点,只是一时兴起造作妄为,终将成空。而若有志向,则百川归海,终成大业。
02何为立志
那立志应该立什么志,怎样才算立志,阳明先生继续说,“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意思是世上的人之所以跟从大众,得过且过,随顺恶俗旧习,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立志。因此,可以看出,立志的方向就是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道德如何高尚呢,阳明先生引用程子的话,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此处非常明了,立志无他,便是立圣贤之志,方为立志。而立圣贤之志便是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在传习录中记录,有人问阳明先生如何立志,阳明先生回答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故,立志便是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为圣人。
因此,不立圣贤志,便不算得是立志。曾国藩也曾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人不为君子便为小人。而人本有圣贤之心,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孟子言“人人皆可成尧舜”,“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佛言,“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性”。
因此,立志一定要从根上立,本上立,做人之本,就是做回真人,回复真性、本性。否则,便无有根本。一切劳苦无成。到头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本是天子下凡、本具圣贤之种,为何不立不成。
故,何为立志,立志便是念念存天理,做圣贤。此也是人生唯一正确而有意义的追求。
03立志之方
阳明先生说:“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有两个,一则正诸先觉,二则,考诸古训。
“正诸先觉”,是指以先觉者为师,得师引领,直上正路。首先要用慧眼找到先觉之明师,此先觉必明圣贤之道、必证圣贤之道。因缘具足师从先觉,务必专心致志,诚心恭敬。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傲慢否定,必须认真思索审辨。务求用心了悟,扫荡疑惑。 若没有尊崇笃信之心,则必定会对师者轻忽怠慢。师之言只是随意听听,不结合自身一一思考审辨,那么犹如没听。结合自身思考审辨了,但不够用心和透彻,浮于表面,根本没有领会师的精髓,那么犹如没思。那么虽然是师从先觉,犹如不师。
“考诸古训”,是指从古人先贤留下来的经典中参悟圣贤之道。圣贤留下经典,无不是教人去人欲存天理之方。如儒家之《四书》、《五经》,道家之《道德经》、《清静经》等,佛家之佛经。我们考诸古训时,切莫迷于文字表面,而是深入其中,直接提取去人欲存天理之法。“犹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如果只在文字表面记录背诵转说,则无有益处,皆为无用功。
此两者,皆为天理示现,是明天理之方。而天理只在人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因私欲遮蔽,不能显现。如经络淤堵不通而病,或乌云遮日而不明,先觉与古训,皆是外力助我们疏通淤堵、驱走乌云,让自性之光朗照无余。必持续不已,直至彻愈、彻明。
故,立志之方不离先觉、不离古训。
04立志不易,难行亦行
人有私欲杂念,层层障蔽天理真性。故人欲难去,天理难明,立志不易。阳明先生列举八心,而事实私欲杂念有八万四千,所谓八万四千尘劳,无穷无尽。故志难立。孔子也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私欲难除,立志不易。
然则难行,亦要行。君子要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因为一离此天理之志,便落入妄想造作。如木之根断、水之源枯。凡一毫私欲之萌,遮蔽天理,便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
阳明先生列举的八心,是我们平时经常会出现的妄心,可作为立志功夫下手处。此八心为怠心、忽心、躁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
怠心起,缺热情、没能量、不担当;忽心起,瞎忙活、不堪任、难托付;躁心起,犯糊涂、费时间、耗能量;妒心起,烧人己、链接断、他人离;忿心起,负能量、怒他人、事不成;贪心起,气色浊、欲望重、不快乐;傲心起,低看人、失人心、智慧断;吝心起,心眼小、吝时间、吝精力。
故,通过事前觉、事中觉、事后觉,念念审查此心是否有一毫私欲杂念。一有便责。故阳明先生说:“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如此用功,那么没有任何私欲杂念可以留的住。便为真立志。
虽难行,亦要行,是谓强恕而行。
如孔老夫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可以,我们亦可以。必有此信念,才可真立志。哪怕不能达到,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明此四点,则人生方向明了,圣人之道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