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

暑假回老家,听表弟说起他儿子所在的学校:初一去年八月份就开学,初二上学期就已经把初中课程全部学完,之后一边复习,一边预习高中知识。等到高二,整个高中的内容也教完了,剩下的时间全部用于复习备战高考——竟需要整整一年多的反复训练。

我和老公听完,不禁感叹:老家确实太“卷”了。也难怪不少在广东上学的孩子根本转不回来,完全跟不上这种节奏。

总而言之,家里的教育就是不断提前学、赶着学、推着学。这么快,真能学得会吗?如果学不会怎么办?那只能去补课。而补课往往陷入“越补越差,越差越补”的恶性循环,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抑郁或轻生的悲剧。

为什么几十年过去,老家的教育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变本加厉?

昨天又看到一个北京海淀区的初中生的自述。问他:“有补习吗?”他说:“有。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连体育都要补。”因为他的同学早在初一就已经学完初三的课程,所以不补不行。小小年纪,他却一脸沧桑,双眼无神。下面的评论也说,海淀的孩子抑郁率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教育改革推行多年,学生的压力却不减反增。我自己在广东做老师,看到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把读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虽然他们也希望孩子成绩好,但远没到科科都要补的地步。发现小地方孩子的幸福感远远高于大城市。

要知道一周五天的学习任务已经非常繁重,周末原本该是放松休息的时间,结果却比平时更累。孩子就像一根始终紧绷的弦,再绷下去,迟早会断。就像我们成年人连续上班也会渴望周末,哪怕只是单休、哪怕两周休一次,也总比永远没有休息强。

家长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可为什么还是把这种痛苦强加给孩子?有人说,孩子一有空就只会玩手机、打游戏,还不如让他多学一点。可是想想,家长下班回家,是不是也常常抱着手机不放?我们自己都需要休闲和放松,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也拥有休息和娱乐的权利?

不少家长似乎陷入了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只有考上好大学——开口闭口都是211、985——人生才有出路。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好工作,于是不断推着孩子学,以为只要学就能出成绩,却刻意忽略了一个现实:人和人之间,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

有些家长,其实心里知道孩子资质普通,却不愿接受,总期待奇迹发生,把孩子视为实现自己未竟理想的寄托。他们常对孩子说:“你只要管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句话看似减压,实则沉重如山。孩子想学却学不会,补课、请家教仍然跟不上,持续的努力换不来回报,长期的挫败感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等到真的出现问题,往往已经来不及挽救了。

那么,家长到底该如何把握教育中的“松”与“紧”?

在“松”的方面,家长首先要真心接纳孩子,爱他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愿。我们自己也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不切实际的期望,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其次,要从小给孩子树立规则。三岁前就要逐渐建立界限,让孩子理解规则与自由并不冲突,相反,规则之内的自由才更可靠。这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有效方式。

第三,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要为了图清闲,从小就把手机、平板丢给孩子。等坏习惯养成了,再想收回就很难了。幼儿时期多陪孩子游戏、阅读、探索世界,帮他们学会如何有意义地“打发时间”,长大后才不会只会刷屏度日。

此外,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培养他的优势,而不是只盯着成绩和不擅科目。并不是说就不要学习、不管成绩——学习当然重要,但我们要的是“有效要求”,而不是盲目加压。

比如,可以基于孩子当前的能力,设定一个“跳一跳能够到”的小目标:进步两到五名就值得肯定。而不是要求他从倒数一下子达到中上等——那不现实,只会挫伤孩子积极性。

其实一定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是终身受益的礼物,能帮他在知识中获得力量,在迷茫时找到方向。真正的好教育,不是赶着跑完课本,而是陪着他走更远的路。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关注孩子的心态,及时开导,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走的更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