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是我从去年开始就感兴趣想要实践的事情。但是总没有成功的实施过。这次王老师在知识星球里发起的疫情相关的PBL设计,一发起就赶紧报名,不要钱,又有培训,还提供队友,怎么能不跟上呢。
这个项目从2月18日开始,经历了第一次培训,第一次初稿分享,到今天2月27日的第一阶段项目设计框架完整的发布,快两个礼拜了。
一年来,关于PBL、关于创新教育,甚至游戏化教育也算看过一些书,真的进入实操,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小组选了一个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疫情风暴中心的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产生真正有效的互动?
第一次的初稿,还是犯了之前自己试水策划工作坊时同样的错误。过于注重最终的展现形式,非常嗨的设计了一个“世界联合国论坛”的展现方式,而一切都只是做成了一个更像活动的项目,需要通过项目来提升的核心能力,被当成了配菜。项目设计中的核心能力如何分解,是我在之前语文阅读工作坊学科能力分解上,跨不过去的一道坎。这次在初稿设计上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也是一件好事,再一次敲响警钟。也可以趁着这次老师们很专业,去解决一下。
再次思考这个项目设计的时候,还是把王老师发布的“大概念”以及如何分解的课件视频又琢磨了几遍,对于跨学科这个概念有了正确的认知。真正的跨学科是这个“大概念”引发的“驱动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到各个不同学科的技能,而不是反过来说,有几个不同的学科要凑在一起,在这个项目里找个地方放上去,就是跨学科了。这个思路不理清,是无法设计出真正有用的PBL的。
那我们小组在重新考虑这个项目以“全球互动”为出发点的话,真正能提升的能力是在哪里的时候,发现还是要将重点放在“批判性思维”和“国家认同”这两个重点上,而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涉及,仅仅是因为项目的展示的演讲上,需要用到这两个学科的能力,那么就不在设计中作为需要强化训练的点。
第一阶段全体发布的讨论会上,在别的组的分享以及老师们的点评里,确实更好的对PBL的精髓有了强化的理解,作为一个以激发学习内驱力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才是最重要,而不是老师想要通过这个活动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要达到真正驱动的效果,在驱动问题的设计上,就要发现真正的问题,所有的设计要围绕如何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来设计,要能让孩子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小见大,使学到的能力能够延展到今后的生活中去。
是收获满满的一个晚上,再一次对我们的项目需要细化的部分有了更多的想法。在流程设计细部上,资料包的正确运用上,还是要更广泛的去考虑,不要因为觉得会不会太难,就为学生包办很多任务的部分,有些能力需要得到锻炼的部分,是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实践的。只能说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去进行适当的辅助。
明后天继续进行项目设计的细化和优化。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了。也是真的很烧脑啊。
20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