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看完《安妮日记》战争写实日记,作者是一名犹太人的14岁少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种族歧视的影响,安妮爸妈、姐姐一家四人及其他两三个家庭成员不得不在地下室生活了两年,最后还是被举报,全部成员无一免难。期间安妮关于少女的生理成长期、与父亲情感的交流、战争背景下乐观的心态,做了详细记录。
先说为什么自己会去看这本书?之前在书店有翻过,我属于运动细胞型,对于课外书本还是很少读,安妮日记确实是简单易懂,情感真实,就在网店搜了一下,买回来看了。看了之后,自己不免在安妮有疑虑的时候,都会联想到自己在14岁的心理活动。
第一是关于安妮和皮特(另一个家庭的独生子)在躲避战乱期间的相处变化。90年出生的孩子在14岁时流行写信寄给笔友,有自己的笔名,用彩色的信纸写上自己交朋友的欲望,折成树或者爱心桃,贴上几毛钱的邮票,寄给在美少女读刊上留有地址的远方。那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只觉得附上的那张帅哥照片好看,就寄给他。寄有一两次,后无收到回信,也就不寄了。现在想想是应该求偶的表现心理,当时要是有现在的美颜功能,附上照片,初恋或许就发生在初中了。
第二是关于安妮和父亲之前的信任感。日记里描述的是大家人都不理解安妮,特别是妈妈,妈妈总觉得安妮最小,最不在乎她的想法和说法。这一点另安妮很无奈。对于爸爸,少言却能让安妮心安。自己与父亲也是很少交流,印象里说话没有超过一万字,27年来。就是很少很少很少。跟家庭背景、父母观念也是很大关系。我出生的家庭也是父母恩爱,一家人和和睦睦,就是平常的沟通交流很少,务农背景,父母每天忙于耕种。日子稍微好一点,我已经上高中,成年了自己的想法也是多半与同学交流,跟父母之间也就一周一日的见面和吃饭时间。安妮渴望被认可和渴望交流的心,我感同身受,以至于后来一段时间,安妮和不爱讲话的皮特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有人在倾诉的时候,刚好有人在倾听。还可以交流,我觉得这样就很满足了。
书本还有其他我未提及的内容,7月看完,现隔两个月,时间有点久,自己老是找借口没上来写。8、9月陆续有看了新的书,想好好写。要睡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