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注意力普遍缺失的时代。每天的工作生活中会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变成我们的文化快餐。这种快餐,很少有知识的营养。
我们消费的信息,大部分都是二手甚至三手、四手信息。加工过的信息,从熵增的角度来说已经脱离原始信息太久,没法再次让我们的大脑对它进行加工。
加工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一件优秀的作品,你往往会说,哇,这件作品真好,但很难知道它背后是用什么做成的,有什么样的属性,是否还能够做成其他的作品。因为它已经成型了,丧失了再次加工的可能性。
认知的提升来源于你需要尽可能获取到一手资料,或者你自己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一手知识。
只是在阅读或者收集信息上的勤奋,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很多时候,我们收藏了一篇文章,就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读,所以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如果收藏的文章一旦超过了我们的管理能力,它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变成一堆垃圾。
即使我们对收藏了文章进行了阅读,他的意义依然不大,增加的只是短期记忆,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笔记才能让知识参与到「知识循环」中。
我们需要避免收藏家谬论。以前小的时候,逛书店的感受都挺好,因为每次逛完书店总会买上几本书。其实这是一种强烈的主观认定,这个认定是:在书店里的书是不属于我的,而一旦我买下来,这本书就属于我了。这个主观判断或者偏向进而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在书店里的知识是不属于我的,而一旦我买下来,在拥有书的同时,也似乎拥有了书中的知识。
买书排山倒,读书如抽丝。买完书的我们往往就将之束之高阁,不再去翻开阅读了。
这和我们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看到好的信息点点鼠标或者复制黏贴到自己的电子笔记中是多么的相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的也有一种错觉,这份信息只要放到我的笔记中,里面的内容就能够由我掌控了,感觉十分良好。
去看看云盘里放着的那十几个 G 甚至几十个 G 的资料,是不是也是如出一辙。当我们第一次把它们放进去的时候,可能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它们的时候。
当阅读到好的内容时,我们会直接把相关的内容丢到我们的笔记系统中,总想着某一天我们会回过头去整理,并且幸运的话,可以产出一篇文章。但事实是,我们丢进去以后,就再也没有给它重见天日的机会。
其次,不只要学习知识,更要解决问题。
《游戏改变世界》提到游戏一个很重要的设计是具有反馈系统。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玩过俄罗斯方块。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每一次的操作都会在屏幕上实时的反馈给玩家,而最大的反馈就是你叠了很高的一列,中间留了一个四格的长条,越来越危险,越来越焦灼。突然,长条下来了,一下子,四行消掉了,同时还会有胜利的音效。
这时候你会很爽。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怎么样将知识应用到现有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获取「解决问题」的「反馈」。这样的反馈会让你越加的希望去学习知识。
知易行难,如果仅仅学习知识而不去应用,不去实践真正的解决问题,结果可能就是那句有名的「道理都懂,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解决问题出发,在看书的时候也需要关注那些对我们有价值的点。一本书几百页,看得最快起码也要几个小时。如果没有终点,这几个小时除了终点不明确外,也没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是看过了而已。只是寻求心理上的安慰而已。
除了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小说外,以及知识点承接很强的专业知识书籍外,大部分的书籍都是可以在书中找到侧重点去读了。
也许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在上课学习的时候,都习惯于从课本的第一页开始学起,这个习惯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出于这种强烈的学习惯性,总是会想着从第一页开始把书都看完。然后看了部分之后又放那边不再翻看。
虚的说完了,来一点能够实操的,介绍一下渐进式总结的学习方法。
第1步:摘录看到的好段落,是渐进式总结的起点,是一切的基石。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在看到好的段落内容时,摘录到自己的笔记中。这里面有个重要的点是,一定要注明出处。
为什么是摘录段落不是句子呢?是因为点状的知识是需要边缘的信息来帮助理解的。段落的信息容量比简单的句子信息量大,能够帮助理解。而注明出处也是为了能够找到信息的源头更加详细的了解知识点。
第2步:是一轮真正意义上的总结,把导入的段落中最好的部分加粗。但没有明确的标准。只寻找关键词、短语和句子,代表了所讨论的观点的核心或本质。段落的加粗是为了那些关键词、短语和句子服务的。
这部分可以在第一步完成的时候紧接着做,也可以和第一步同步进行。
第3步:用高亮显示,前一步的段落加粗是为了关键词、短语和句子服务的,那这一步要做的就是高亮这些关键词、短语和句子。这一次,追求的是 「精华中的精华」,只有在真正有特色或有价值的地方才会加亮。不是所有的层次都在同一时间增加完毕。重点是渐进式。
对「精华」的定义受具体情景的影响。需要引入一定的随机性,让底层有机会进入高层,在不同的情景下重新做出判断。
第4步:用自己的话来记录。对于一小部分最有感悟的笔记,用自己的话结合着一些实际的案例来重述要点,以非正式的执行摘要的形式,在笔记的最上面。
第5步:温故而知新。经常性的将这些信息翻出来「重见天日」,否则放久了容易「发霉」。
总之,知识需要有一个收集,整理,过滤,表达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经过这一套加工的过程,才可能内化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第二大脑。
选择比努力重要,认知比选择重要。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