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歙三桥忆童年

我少儿时代的家乡歙县的练江之上有三座建于明代的大石桥一一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

三座桥又合称古歙三桥,古歙三桥如长虹卧波一样,横跨在练江之上,民间素有“高不过紫阳桥,长不过太平桥,牢不过万年桥”的美誉。


紫阳桥位于徽州城南渔梁坝下游约150米,桥的北端是新安关,为徽州第一关,因地处紫阳山麓而得名,这座桥还被称为“寿民桥”,紫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末时进行了重修。

桥身全长140米,八墩九孔,宽10米,为了便于徽州沿新安江下杭州运载货物的航运需要,桥高建了14米,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目前尚是歙县最高的桥。

离桥上游150米的渔梁坝是我和晓地经常钓鱼的地方。我们砍根小竹为竿,用棉线为钓线,用大头针弯钩,以饭粒为饵,系上线,钩上饵,投入清流之中。水清澈见底,群鱼历历可数,盯着群鱼争食吞钩,即起钩,一条活蹦乱蹦的鲫鱼便钓上来了。一条一条 接一条,好钓极了!

我们也不用带鱼篓,在岸边折根细长的柳条儿 ,穿过鱼嘴,每次都能钓上一二斤。那时几乎无人钓鱼,只有我们俩兄弟,徽师汪时叙老师的儿子汪太戈也和我们同去过。这是我们弟妹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这种钓鱼方法也只有在渔梁坝上能用,因这儿的水太清太清了!这儿的鱼太多太多了!至今还记得紫阳桥渔梁坝的垂钓乐。


位于歙县西边的太平桥,过去是婺源、祁门、黟县、休宁等县进入徽州府治歙县的必经之桥,建于明代,是安徽省境内现存的最长的石拱古桥,它全长268米,宽7.1米,高13米,有16个桥孔,雄跨于练江的碧波之上。

记得桥西头的山上有几棵巨大的橡子树,长满象板粟一样的橡子。我和小伙伴们常成群结队地去那儿拣橡子,回来后在大头上插上一根火柴棒,做成小佗螺玩,一,二,三!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一搓,佗螺便在玻璃板或平滑的桌子上快速地转起来,谁的佗螺转得时间最长,谁就是赢家。六十余年过去了,那几棵橡子树一定长成参天大树了。小朋友们还去那儿拣橡子做佗螺吗?


万年桥建在歙县城北门外的练江上,离我们住的斗山街最近。过去是通往太平,抵达省治安庆的要道。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兴建,桥洞九孔,长150米,高10米。

桥落成时,明代兵部左侍郎、歙县人汪道昆赋诗一首:“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功,地踞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同。参差石势疑乌鹊,缥缈江流见白虹。亭上至今留醉处,莲花面面似山公。”可见 “万年”桥名意在表达永固万年的愿望。

桥下的清流是我们儿时戏水的地方。这儿水不深,每到夏天,我们一群小伙伴光着屁股在这儿洗澡游泳游泳,我和晓地的一身好水性就在这儿初学成的。水性一般的孩子们清一色的狗爬式,两腿打,两手爬,打得水面扑通扑通连天响,溅起水浪白花花的一片片。水性好的扎起了猛猛子,如同一条条白苍鱼在清彻见底的水底中钻来钻来钻去。

有时捡来一块青砖,让一个孩子扔向远处,一声号令,“扑通!扑通!”一齐扎下水,看谁先把青砖抢到手。这方面谁也没有晓地强,十有八九总是他第一个摸到手。万年桥下中流击水,这儿是我们童年的水上乐园。

高不过紫阳桥,长不过太平桥,牢不过万年桥。歙县三石桥,这儿是我们童年的乐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