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要还手吗?
孩子被打,要不要鼓励打回去,差不多80%的妈妈会选择让孩子打回去。
也有妈妈说,啊!为什么都是鼓励自己孩子打回去呢?
结果大部分妈妈还是都还是坚持当然打回去呀,不然呢?
育儿很个人,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需要强求统一。今天之所以想写了写这个问题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以下几个方面。
1、温顺性格的就是不还手怎么办?
不光是孩子,我们想想周围自己和朋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被欺负了,一定以牙还牙”。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带我,我去幼儿班上学,外婆每天爬在学校一边的墙上看我有没有其它小朋友欺负,大舅看到每次都吼外婆让回家去,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在意,但外婆比较在意。
每次我被村里小朋友推一把打一巴掌,外婆都气冲冲拿个扫帚赶走那些孩子,回家外婆就说,被人欺负了,都不知道还手?以后谁打你,你就打回去。
一直到工作,只到遇上冲突,压力就很大,经常冒冷汗、发抖,现在回想起来发现,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害怕冲突,而是害怕自己“软弱无能”的形象出现。
现实中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并不少,我家快四岁的小男生从小不会动手,别人抢他手里的食物、玩具他只会很委屈不知道怎么办,我也曾教他“打回去”或是先大声警告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可收效甚微。
父母着急要求孩子打回去,看上去是自卫,给了孩子撑腰。但这个孩子就是做不到时,他反而感受到自己的无力感,这份无力已经不仅是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而是父母长辈的这个沉重的标签。
2、打回去后被打的更严重了怎么办?
观察了我家小男生跟其它他小朋友这几年,低龄孩子间的打闹吧,一般来说,打人的孩子就是对事,而不是对人,有的孩子甚至是被家长错误的影响,也有的孩子是本身自卑,通过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来满足自己原本满足不了的心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举例说明:
我家小男生一周八之前在老家村里,隔壁有个小女生喜欢莫名其妙抓别人脸,小男生外婆看到那个小女生凑过来时就把小男生带去其它地方玩。
之后回兰州遇到同龄小女生一起玩,小女生每天总要拍他打他,小男生也经常哭,有时候我觉得小男生太爱哭了,有时候被小女生下手重了,我也会稍稍动气,但小女生妈妈对小女生管教甚严,每次都会严格要求自家孩子,我也在带娃的摸索过程中,一开始我希望小男生能自己摸索跟小女生讲不能打人,或是自己学会动手,而不是被教会。我很奇怪为什么小女生喜欢动手,后来小女生妈妈讲是因为孩子姥爷经常让小女生看拳击视频,告诉小女生被打了要这样,小女生还喜欢咬人,看着玩的很开心也会突然咬一口,后面聊起来原来时小女生爸爸经常表示喜欢的方式是啃小女孩子额头,我才明白小女生跟我家小男生玩高兴了突然咬他一下是下意识的模仿爸爸表示喜欢。
后面我们搬家到现在这个小区,又有一个孩子会莫名其妙动手打比自己小的孩子,经过多次观察发现,那个孩子家长对小朋友管束甚至到了让人头皮发麻的地步,小孩子跑着玩都要干预从那边跑是对的,小朋友就以此欺负比他小的孩子来发泄心中的愤满。
很多人也许会说,那这怪对方没家教啊,对方父母不负责啊,是的,可以怪,但对于养育孩子来说,我最关心的是自己孩子的状态。
房子失火了,是先怪放火的人,还是先自己逃出屋子?这是我一直问自己的。
如果我们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初衷是让他们可以保护好自己,那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孩子建立的联系是什么?
他们会困惑,也会害怕,因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无法保护自己。
社交不是割裂的,每一段的体验都会影响到孩子对接下来的社交心态。
3、结果也爱打人了怎么办?
最后一个情况,就很显而易见了。孩子长期以往,也养成了爱打人的习惯,只要不顺他心意的,一言不合就上手,反正这是家人告诉他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多虑了,只要和孩子讲清楚情况就好了,告诉孩子哪些情况可以还手,哪些情况不能打人。
理论上来说这挺对的,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学龄前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不具备“情景解读”的能力的。
所谓规则内化,就是时刻保持规则的一致性。
4、不好欺负不代表张牙舞爪
我是从小被认为很泼辣的孩子,因为从小家里人重男轻女,叔叔婶婶爷爷奶奶张口闭口丫头家,很生气又不知道怎么怼回去,甚至叔叔会教唆堂哥堂弟来打我,说反正丫头家打死活该,爸妈都下地干活或是家里有家务,被教唆的堂哥堂弟们挥起拳头时我唯一的选择是反击,因为身后空无一人,没人说她是妹妹该被保护,所以养成了对方挥起拳头我就会下意识打回去,因为自我保护被家人戴上了“泼辣”的标签。
一开始我也曾回家告诉父母,爸妈总会说:你自己没长手啊!爸妈又不在身边,挨打了不打回去总觉得自己很懦弱。
长大后拳头解决不了任何事,这件事其实一直很困扰我自己的,总有不少人会说我怂,但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我总是逃避工作中的矛盾,一个盆友说,你这是善良,可我从不觉得善良是个褒义,直到我自己有孩子后才得到改变。
善良不只是善待他人,也要自己做个友善的人。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句话是让我醍醐灌顶的,长久以来,我们把懦弱坚强都简单等同于了“有没有做某个行为”,而我的盆友让我明白了,更加关键的是自己的感受。
想想真的很有道理啊,被“欺负”这件事,真正可以界定的其实就是受到的那一方。
回想我小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我只是需要父母能理解我的情绪,但大人们已经贴上了标签说,这个孩子不打回去就是太懦弱了。
而长大后,有些事情本可以更好解决的,但我似乎急于想证明自己不懦弱,而变得张牙舞爪。
有话好好说呀,干嘛总是嚷嚷?
我是来好好和你谈事情的,你急了就没法谈了?
怎么啦,讲道理还准备动手啊?
那你有道理要讲出来的啊,闷在心里自己委屈那是活该!
上面这些对白,熟悉吗?
但想过吗?我们现在对孩子说,“谁打你打回去”,等这个孩子长大是不是就变成了这样的人呢?
归根到底,我们把过往经验里某一些极端例子变成了全部。有理有据捍卫自己利益并不需要嗓门大或者动手,做好人也不意味着自己没有底线。
可惜,这个道理当年并没有人好好教给我。
5、善良需要有锋芒
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善良又坚定的人。我们通常说的“老好人”,其实就是消极的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需要。
这才是我们父母更该重视的课题。
善良又坚定,就是我们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表达自己任何的想法和感受,为自己发声。
但要用礼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而不要伤害他人的感受或者身体。
教孩子成为一个“坚定的”人,不少幼儿园都会用用这样四步。
说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抢了我的玩具...”;
说出你的感受,“你这样做,我很不喜欢...”;
说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立刻道歉,我要求你把玩具还给我...”。
如果以上三步没有解决问题,可以先走开保证自己安全,与此同时寻求成人的帮助。
不少父母看到这估计就会说,这么做没用啊,很多“熊”孩子打了我们的孩子,我孩子就只能口头说说啊,都没反击。
其实,孩子被欺负后最关键的是,保护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
身体的伤害都是一时的,但是心理的影响却能一辈子。这些影响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孩子最亲近人的反馈。
当我们因此每天都在害怕孩子被欺负,总是在教孩子反击,总是询问或者评价孩子,“今天XX有没有欺负你啊,你有没有保护自己啊”,我们就是在强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当孩子可以坚定地说出这些话时,他们的心理优势已经回来了,即使没有打回去的反击,他们也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明白也让对方明白什么是对的。
用“打”来反击,并不是绝对不可以。
但这应该是孩子掌握了如何捍卫自己权利,懂得如何求助之后,自己对局势的判断作出的选择,而决定不是父母告诉孩子的必须选项。
这个话题其实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在引导小男生的过程中,有个自己的评判标准:我现在所告诉她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成人世界?
小时候的“被打”,可能长大后遇到的就是,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工资少了,被找茬了,总被差使,等等等等。
这时最有力量的反击,不就是说出事实、说出感受、说出自己的需求、向关键人物求助?而多少成年人是可以完全做得到呢?
为什么,我们内心很不舒服,夜不能寐,但却没有勇气做这些呢?于是我们把自己“做不到”的这份缺失,转移给了孩子,“希望自己孩子不要像我这样”。
但是,我们概念失焦了,现在的你做不到这些,并不是小时候不敢“打回去”,而是从小没有体验过坚定表达自己的立场。
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善良和美好,多教会他们底线和原则,也多教会他们理解和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