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安溪梧桐中学 陈建全
今天上午,东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晓中教授跟我们分享了《智慧教学与师生成长》。今天早晨5:47,在班级群,刘院长就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讨论“您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话题,我想,身为老师的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想过,思考过,规划过,说真的,从教第20个年头了,我也从未好好的认真的思考过。就如刘院长说的,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作为老师,毕竟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要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真正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于这个话题,有的老师主张不耽误学生,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让学生变得更好,要做无私奉献的老师,要常思考我们在做什么,平时要学会反思我们自己的“做”,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有的老师认为,要做一个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要给学生一桶水,关键是什么样的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抑或是源源不断的清泉。我认为,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其实,这个想法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断践行的做法,真正让学生喜欢,谈何容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十个手指头也不一样长。首先,主要在自身的内涵上,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语文老师,至少要会写点东西,会说点话,甚至是幽默点的话。其次,平时的言行,“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就要做到,做一个令学生信服的老师,就如昨天桓旭老师说的,师生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互相信任,肯定没有友好的师生关系。再次,作为老师,不要高高在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做学生朋友型的老师,我一直坚信,只要学生喜欢上你,那么,他就一定喜欢上你这个学科,他这个学科的成绩也一定会比较好。
刘教授还谈到有关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其实,“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定势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
心智模式有以下七个特点: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去思考问题?身为老师,不光听别人的,还要有自己的思考。马拉松,42.196公里,曾经参与过三次的张少波老师的体验是,一路陪伴,一路风景,一路微笑,一路刺激。用心去锻炼。每一次跑前,先熟悉路况,分成好几段,一个个目标逐一实现。一个人体能是生命的外力,激励是内力。就如马云,谁相信他会成功。学生的学习也是一场马拉松。怎么做心里内力的强化?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拼的是外力。我们怎么激发学生的内力?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长相,而是心智模式,这也是人们之间最微妙的变化。怎么让学生分解目标?逐个去实现,最后,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怎么做一个智慧老师?刘教授给出三个关键词:责任感,善沟通,系统化。教,身正也,正身也。最优秀的教师都是有思想的。一个人考虑自己的事情,把不合理的方法强加给学生,那是自私的表现。对自己负责,管好自己的家庭,为学生负责。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欣赏理解包容,自己的善良,你只是一个帮助者;善于沟通,我善于用好的方法去沟通。我们大多为孩子好,就是方法不够好。沟通是一个有效的管理。事情——目标过程结果,目标不清晰,只有灌输知识,是否有效?学生成长,知识掌握规律,什么是系统化?怎么科学有效?
刘教授说,之所以每次都那么富有激情,就是不重复做。今天的授课内容,其实就是昨天的学习,今天拿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体验,过程实践;梳理,结果总结。即知行合一。过程实践及结果总结;人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现。明确任务,思维能力的强大,逼着去做,很多东西是倒逼出来的。
教育就是研究大脑。智慧教学,让我们与学生共同成长。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