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林语堂后来闹不和,再到后来,我依然读他们两人的书。鲁迅同林语堂的文字,是极不相同的,前者把生活写得凄凄惨惨戚戚,后者则把日子过得很滋润,很温情。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鲁迅,好在少时所学的鲁迅,文字中尚有希望。《山海经》、阿长,百草园的蟋蟀,三味书屋的“早”字,豌豆地里的迅哥。朝花夕拾,拾起的是个简单的、温馨的过往。过往之后,闰土、祥林嫂,阿Q,还有血馒头、砍头的电影……一幕幕惨淡与血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不过中学时代的大多数,宁愿悲伤得逆流成河,也不愿多看几眼鲁迅怒得眼珠子都快蹦出的双眼。
一日在书房中读林语堂的散文,他谈到了中华民族须有“费厄泼赖”的精神。“费厄泼赖”,似曾相识,好像鲁迅提到过。我随后拿出一本鲁迅杂文的合集,找到了那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读罢,我感到鲁迅谈得更接近现实,似乎更有道理。但转念一想,这种态度,乃世故。
说出来被嘲笑的理想,才有实践的价值。不读鲁迅,不觉林语堂可笑;笑过林语堂,才感知到他的大情怀。林语堂的书,唯有那本《武则天传》是血淋淋,但那毕竟离我们时代已远。林语堂其他的小说,所述与鲁迅同时代的事。林氏小说,虽也揭露人性的怵目惊心的恶,但少有鲁迅那般种抑与戾气的大氛围。我们在林语堂的书中,读到更多的是人性的善,是爱。是生活的美,生活的趣味,生活的希望。
鲁迅与林语堂,谁的文字,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换一种问法——谁更接近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中,若对世界充满善意,自然就更爱读林语堂;我们的心中,若对世界尽是不顺眼,自然觉得鲁迅讲得真实。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看的,怎样想的,就更能通过接近自己内心的文字,去认知和感受这个世界。
若问我的选择。我希望把自己心,按照林语堂的情怀来经营。身外的世界,则参考鲁迅的眼光来思量。
心,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