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我们能多理性,才会多感性

无知者无畏,一向如此。

昨天写的文字发到心理群,里面引用了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hé)的对联,但是错用了一个“需”字,“每临大事‘需’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刚好被李克富老师看到,群里回复“每临大事有(需)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一字之差,天地悬隔。”并随即艾特我一个笑的表情。

也很巧,我在看手机,就这么看到了。

这句话我是很久前看到的,当然一看就很有感觉,“太心理味道了”,就认真记忆,不过总是搞晕,记忆不周全。

后来自己很多涂鸦文字里引用这句话,一次次查询,总算是可以记住大体了,这次因为感慨“先判断再应对”的知道做不到,根源也有不够沉住气的深意,想到这句话就随手用上了。

但是不知道自己用错这个错字,也就是无知状态了。

无知者无畏,一向如此。

李老师这个回复,真是及时雨,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因为提醒错了一个字,而是后面点明这八个字,“一字之差,天地悬隔。”

细细体会,果然如是,因为真的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遇事冷静,看似很简单,却是大道至简,做到知行合一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对联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遇事冷静、稳重、沉住气,当我们做不到时候,想想人家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坦诚回想,我们都有情绪失控时候,几乎都有过体验,这点不难共鸣。

其实,就心理意义而言,这就是情绪管理的要紧处,做到情绪管理的高手,定然心有稳重磐石。

这个磐石就是理性!

也就是我们不断强调的“先判断再应对”,“先理性再感性”,“先搞明白是什么再考虑怎么办”!

看似遇到事情保持冷静是情绪管理,本质还是认知管理,也就是说情绪发泄是本能,遇到突发事情惊慌失措是正常反映,但是只有经过许多事情磨炼,才知道唯有冷静才是应对途径。

更准确些说,做到冷静是“逆人性”。

因此,当我们强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时候,要知道这仅仅是知识,是道理,是理论,变成可以使用的理性指南需要体验,对于很多人来说还需要不断的体验。

只有体验后的知识,才会变作有用的理性,所谓见多识广,阅人无数,所谓人须在事上磨,就是强调体验的作用。

用个例子说,知道辣椒辣是知识,唯有吃一口辣椒才知道辣的滋味,也就是伟人说过的,“要知道辣椒滋味只有亲自尝一口”。


最后,必须说说李老师说的“一字之差,天地悬隔”。

“需”静气和“有”静气,一字之差,不难看出前者是希望,愿望,向往,后者则是现实,行动,拥有。

我们人人有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起码有5种层次需要,可是大多数人止步于生理与社会需求,尤其心理问题者牢牢被不安全感需求纠缠,难以实现正常的爱和尊重的需求。

需求变成现实,相当于知道能做到,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前面说过非常非常困难。

当我们把冷静与理性作为目标时候,不能仅仅是希望而要视作已经存在。这就是天地悬隔。

这又涉及期望效应理论,等等。

区分与细化“需和有”,更大意义在于澄清作用,也是保持觉察意识,让我们牢记这个理性提醒,“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