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四单元是外国名著单元,看到《买火柴的小女孩》不禁犯了嘀咕:这个故事真可谓是耳熟能详,那么安排在六年级课本里,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需要学生学到什么?老师需要教什么?面对文本,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查阅了几个名师的教学实录,窦桂梅的几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她说:1、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们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2、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 教学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从童话创作的角度,深入体会经典创作的内涵。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
几经思考,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并能迅速找出相关语句。
2、深入体会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读懂文字背后传递出来的信息,感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3、结合作者的其他作品及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生平,思考:面对苦难,我们该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聊一聊你读过的《安徒生童话》中哪些作品?印象最深的是谁?这些作品与一般意义上的童话有何区别?
之前孩子们学过安徒生的《丑小鸭》,读过他的《海的女儿》,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感受,在谈到人物的经历时发现:原来安徒生笔下的人物都经历坎坷,有的最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丑小鸭;有的却未能得到上苍的眷顾,悲惨死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明确了,与其他童话相比,安徒生童话人物命运过于悲惨,与作者经历有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命运。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思考:你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读完,可能读的不太深入,所以只是在可怜、悲惨等词语上打转转,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小女孩的不幸。
在这里,直接指出,让学生自学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采用圈点勾画法,圈出你从哪里看出来小女孩的不幸?
两分钟过去了,个别孩子已经抬起头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为回答问题做好了准备,还要一部分孩子还在认真圈画,做着批注。我知道孩子们自学的差不多了。于是,我让大家一起来交流,孩子们找的真准确,他们先来交流了“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子都跑掉了。”“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两句可以看出小姑娘很不幸。我知道孩子们没有能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于是提出一个问题:那两辆马车停下来查看小女孩的伤势了没?没有,为什么?现在有没有人敢在街上横冲直撞?没有,说明什么?孩子们在思考后,露出了一丝了然,但是只知大概,却说不清楚。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听完后,孩子们恍然悟出了什么。接着交流“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我先问,这个谁指哪些人?孩子们纷纷说路过的人、周围所有的人。接着追问:反映了什么?生思考后回答:这个社会人的冷漠。这时候板书上就有:不幸,社会原因:冷漠、阶级差距。
一个孩子赶紧抢答:黄老师,我还发现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人们的冷漠,“一只怎么也找不着,一只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个小男孩也没有同情心,这个小女孩都那么可怜了,还欺负她。”真好,孩子们真正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容。接着,我问孩子们,这两个自然段有一句话没有提到小女孩?是哪一句?孩子们立刻反应过来,说是第一句。那删除可以不?我接着问。孩子们安静地思考着,不一会就说:这是环境描写,突出了当时的寒冷,不能删。我问;谁还有补充?孩子们沉默了。我提醒道:“大年夜。”教室里顿时“哦”声一片。原来这是个特殊的日子,通过大年夜的团圆衬托出小女孩的孤独,更突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原来大师就是大师,铺垫、留白、对比、反衬,每一笔都很重要!
四、感受小女孩的饥饿和孤独。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3-4自然段,批注出哪些词句令你感受深刻?
学生们抓住了“她没有注意这些”和“她可忘不了这个”来谈,雪花、寒冷、自己的美丽在饥饿面前统统不值一提,吃一只烤鹅在大年夜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可是对小女孩来说,这就是奢望。这又是一处对比描写。
“蜷着腿缩成一团”“不敢回家”,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小女孩有一个贫穷、不幸的家庭。在这里我补充说:“在这个寒冷的大年夜,小女孩孤独地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不敢回家,因为她爸爸告诉她不卖完火柴就不要回家。否则她面临着就是父亲的打骂。”这时候底下的几个女生就开始义愤填膺了,在她们心里,父亲就是爱的存在,甚至比妈妈还爱她们,她们不能理解本来这个小女孩就够可怜了,她爸爸还这样对待她,真是很过分。课上到这里,该烘托的就都烘托出来了,该铺垫的都已经铺垫好了,接着就要进行小结和升华了:在寒冷的冬天,在阖家团圆的大年夜里,这样一个小女孩去街上卖火柴,面对着亲人和行人的冷漠,小女孩该有多么孤独、失望,冷的不仅是身体;饿的不仅是肚子。所以在又冷又饿、又绝望的境况里,她擦亮了火柴。
五、默读课文,梳理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小组交流一下,她为什么会幻想这些?
很快孩子们就整理出来了五次幻想,但是在说原因时,孩子们只能总结出因为她饿、冷,所以才会想到火炉和食物。于是我让学生思考:那她为什么会幻想出圣诞树和奶奶?孩子们就能再往深层去思考,圣诞树象征着团圆、幸福,这是小女孩所向往的;奶奶是唯一关爱她的,小女孩向往被关爱。可是,每一次火柴灭了,希望就破灭了,一次次火柴灭,就是小女孩的幻灭。这时候,奶奶出现了,可是火柴一灭,奶奶就会消失不见,请看到文章的第九自然段,读一读小女孩的话。”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朗读起来特别有感情,我随机采访了几个孩子,问他们在读的时候想的是什么?以什么语气、语调读出来?孩子们能体会到小女孩的不舍、急切和哀求。
可是,这个美丽、善良的小女孩最后还是死了,课件出示: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如果让你给这一句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说说你的理由。
孩子们加的标点真是各具特色,有的孩子说在结尾加省略号,这样可以引人思考,如果有善良的人帮助一把,小姑娘是不会死的,当时的社会太冷漠;有的孩子在第一处上加破折号,说起到递进的作用,强调她死在了大年夜,那个本该团圆的日子,也有控诉社会的作用。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升华了主题,真好!
六、最后,让孩子们读了读9岁刘倩倩写的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这节课能深挖教材,引导孩子们挖掘出文本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情感,这种挖掘是基于对社会背景的研究和对文本的研究上的,不仅让孩子学到了故事情节,还学会了描写、炼字,为赏析和写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