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必害怕独处,也不用担心孤独
周国平曾说: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我们总是在年轻时候非常热衷于参加一些看似热闹欢腾的聚会,有时候明明不愿意去,却因为害怕被别人抛弃,害怕遭众人非议,
“她是不是有点孤僻?”
“别理她,她可能就是不喜欢和我们玩。”
远离一个所在的群体,需要一些勇气。
我们总是说:不必踏入你并不感兴趣的圈子,不必理会和你不同路的人,可是真的可以做到吗?
02独处是一种高级的独立,是丰盛的自由。
越到长大,才越发现自己的一生更多时间都是在和自己相处。
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身边一直有人陪伴,参加各种聚会酒局,就为了满足即时的快乐,丰盈自己的内心,一颗糖,一个好友,就能占据我们的内心。
长大后却发现,我们和别人的关系越来越远,人们各自生活,为了自己的责任和利益奔波,鲜少有人会回过头来向你嘘寒问暖。
就算身处人潮汹涌的聚会,我们还总要顾虑,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
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里说:
“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
我有一些北漂的朋友,他们为了赚钱养家,外出打工,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都在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话。
一旦人接受太久枯燥无味并且没有什么成就感的日子,真的会憋出病来。
人在独处中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空虚寂寞,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感觉孤寂到,但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但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03你独处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层次
《安顿一个人的时光》中说:“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上了大学之后,更多时间是属于自己的。
我们要经常和自己过,但是具体怎么过,就要看我们每个人的状态和追求。
我加入了很多线上的打卡群,认识了很多自律到极致的人,读书,运动,工作,学习。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体现在你独处时候的状态。
看到一句话:
“不自律的人生是一种什么体验 ,被命运反复羞辱,却毫无还手之力,自律的本质就是亲手杀死另一个颓废的自己!”
懂得在独处中发现自己,坚定自己的方向,是对自我凝练的最好方式。
而随波逐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瞎掺和,独处的时候感觉寂寞空虚,不过是损耗自己,消磨时间。优秀的人总是要学会习惯孤独,一个人没有什么不好的。
最重要的是,
孤独之后,
春暖花开。
愿我们都能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