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军事专家曾透露自己20年研究《孙子兵法》发现的一个秘密:检验一个人是否读懂《孙子兵法》,就问他,“知己知彼和知彼知己的顺序是哪个?”通过他的回答,就知道他有没有认真读过孙子兵法。
在《孙子兵法》这本书中,这八个字的原文顺序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彼在前,知己在后。从呈现的顺序来看,知彼放在了第一位,意思是了解对方,看清对方,乃至于对于对方了如指掌,就一定能赢得胜利。
孙子兵法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如果既看透了敌人,又深深了解自己,那么每次作战都不会失败。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实力,而只了解自己,那么就会胜负难料。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那么每次作战必将失败。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范蠡救子的故事,让大家了解“知彼知己”的重要性。
范蠡此人,中国人大都知道他的前半生的精彩故事,作为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发掘了美女西施,并且将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通过美人计打败了吴国。
但是,关于他的后半生,人们就不太了解了。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清醒地研判形势,认为越王可以共苦不可共甘,于是主动放弃功名利禄,回到地方经商,成为富可敌国的“陶朱公”。
在范蠡定居山东定陶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收在监牢里。范蠡得知消息后,命令小儿子带了千镒黄金,坐牛车去楚国解救。谁知道,大儿子听说后,却死活不同意,认为这么大的事件,理应由长子出面。父亲不派自己去,是对自己不信任,那我不如死了算了。见大儿子以死相逼,范蠡只好派他去。他写了一封信给楚国的故交庄生,让大儿子带着信直接去找庄生,又再三叮嘱他:“不论任何事情都要任由庄生安排,千万不要与之争执。”大儿子到了楚国找到庄生,按照范蠡的交代,把千镒黄金交给庄生。
庄生听明来意后说:“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逗留,即使弟弟放出来了,也不要问所以然!”但是,大儿子却没有离开楚国,而是等在客栈,想看看形势如何发展。
庄生去见楚王说:“天上的星宿移动到某个位置,对楚国将有危害。”楚王向来信任庄生,问庄生如何是好。庄生说只有做好事才能消除。楚王于是在朝廷宣布,要大赦天下。大儿子在客栈听到了这个消息,认定楚国即将大赦,弟弟自然会放出,那么千镒黄金岂不是白白送给了庄生了吗?他立即去找庄生,想要回黄金。庄生见到大儿子大惊:“你怎么还没有离开呀?”大儿子十分不客气地说:“当然没有离开!我要等着弟弟一起离开。现在,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了,我弟弟要被释放了,所以特来向先生辞行!”庄生明白了他的意思,往里面一指说:“黄金都在里面,你自己拿走吧。”大儿子拿回财物,心下窃喜。
庄生又去朝廷拜见楚王说:“我刚刚在街市上听很多人说有一位富人叫陶朱公,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许多金钱贿赂了大王的左右,所以王并不是为了体恤国民而实行大赦,而是因为这位富人的儿子的缘故!”楚王一听大怒:“胡扯!我怎么会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而特别施恩大赦呢?”于是立即下令杀掉范蠡的二儿子,之后才下达大赦的命令。范蠡的大儿子,最终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了家里。
这就是大儿子“不知彼”的结果,大儿子丝毫不了解庄生的智慧以及庄生在楚国的地位,天真地以为自己赶上了楚王大赦的机会,不用花钱就可以救出弟弟。大儿子显然是存了侥幸心与贪婪心。大儿子回家后,家人都很悲伤。只有范蠡一个人沉默不语。
家人追问,范蠡说:“我就知道他一去必然会杀死他弟弟的!因为,他很小气,舍不得花钱!当年他出生时候,我刚刚开始创业,历尽艰苦,一分钱要掰成八瓣儿花。”家人又问:“如果是小儿子去了会怎样?”范蠡回答:“小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已经很富有了,坐着好车,骑着良马,所以小儿子并不贪财,不会吝惜花钱。当初,我派小儿子去营救,就是因为他能舍弃财物!小儿子去了,有可能把二儿子救回来,而大儿子却做不到。这也是在我预料之中。”
范蠡的大儿子吃过苦,知道挣钱不容易,所以把钱财看得太重;小儿子生来富贵,不知挣钱的辛苦,不在乎钱财,不会吝啬钱财,就不会做出“把钱给别人又要回来”的糊涂事。那么,范蠡为什么会同意大儿子前去楚国救人呢?也许,在范蠡看来,二儿子杀了人,理应偿命。当初派小儿子去,也只是想尽一尽作为父亲的本分,同时让小儿子前去历练一下,亲眼目睹二儿子触犯法律的严重性;既然大儿子坚持要去,那就遂了大儿子的心意,进而通过此事给大儿子和家人上一堂深刻的教训课!
对于大丈夫,孟子有这样一个定义,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由此看来,无论范蠡的小儿子还是大儿子,都不符合“大丈夫”的定义。
大儿子因为体会过贫贱日子,所以很容易被贫贱所移,变得贪恋钱财。而小儿子生在富贵之时,金钱来得太容易,养成了挥霍浪费的习惯。
通过这样一件营救失败的事件,范蠡其实教育了两个儿子:做人要做大丈夫,既不能贪恋钱财,也不能挥霍钱财,更不能像二儿子那样触犯法律!既然触犯了法律,就必须杀人偿命。范蠡做到了“知彼”,他深深了解两个儿子的特点。范蠡也“知己”,他清楚自己的底线——杀人偿命是天理,二儿子犯法,理当接受法律的公正处罚。于是,他做到了“不动心”,坦然接受了最坏结果。
因为,这个最坏的结果才是最公正的结果。虽然范蠡营救二儿子失败了,但范蠡结结实实地教育了大儿子和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