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自序,有感于读到的几句话,记录下来:
一位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写作。……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而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怎么理解“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面对精神困境,无论身处闹市还是荒野,真正的问题都是“认识你自己”。
作家是如何认识自己的?答案无疑是通过写作。通过写作将封闭的内心打开,让外界的光照进来,作家才能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的模样。
余华在写《活着》的时候,想必也是一个将自己内心逐渐打开的过程。他将内心的想法和认识通过主人公福贵的话来诉说给读者听。福贵是怎么看待不幸的,余华就是怎么看待的,或者是他“希望”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其次,作家通过写作,通过不断地打开自己的内心,来重新塑造自己,按照自己设定的那个理想的“小说中的现实”来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在写作中新的自我的诞生。我想余华在写完《活着》之后,可能也会感觉重新活过一遍吧!当他重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带上一些福贵的个人色彩吧?
所以,他在序言中这么写到:
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自己的作品,有时候也会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
因此,写一部作品,一定先是能安慰得了作者本人,才能最终安慰读者。这是我理解的“一位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写作”。
在不断地阅读中,慢慢地发现,世界哪有什么定式可言,各种矛盾的理论互相冲撞,互相背离,有时也会相互妥协,最终让人觉得哪有什么绝对而永恒的真理。被奉为信仰的东西有可能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甚至荒唐,而遭受鄙夷唾弃的细小微茫可能正在暗处发着光。凡此种种,便构成了世界真实的复杂样貌。
因而我们在阅读中,应当保持一种谨慎而开放的态度,不执著于某一种观念,而是敞开怀抱去容纳更多不同、甚至是相悖的观念。
正是这些复杂性的存在才揭示了阅读的意义,那就是明知道这个世界是繁杂矛盾的,但我们仍在不遗余力地寻找那些不变的、确定的东西。至于那个东西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会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某种安慰和鼓励。
听起来就像是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希腊神话故事,明知命定的结局,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追寻或反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重新定义了自己,定义了“我”是谁。这也是在读《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感想。其与《活着》里福贵对待命运悲苦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对于写作的必要性,其实不仅是对于作家而言,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极其有重要的一件事。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不是时时刻刻敞开的状态,我们需要有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封闭内心的这扇门,这样才能像作家一样看到自己的内心。如果这扇门是紧闭的,我们的心就会蒙上一层土,时间久了,我们会忘掉它本来的样子,渐渐地也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我们不断地与现实的丑陋对抗,但是如果让内心蒙尘或者心门紧闭,我们最终也会变得丑陋不堪。就像是《百年孤独》中的一句经典对白,来自于布恩迪亚上校的老朋友兼敌人的蒙卡达将军,“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不让内心蒙尘,就要经常敞开门,把心拿出来放在阳光底下晾晒。这是作家和普通人都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