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聊的是《红楼梦》里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红楼梦》中被曹雪芹塑造得熠熠生辉、有情有味的小人物很多,但她不能不说是最抢镜、最有戏而且是最具民间知名度的一个。
少年初读《红楼》往往把她当成丑角和笑话,但随着年岁增长,读她的故事却感慨良多。
她可谓是曹雪芹笔下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如果说《红楼》中其他的小人物往往至少不是贾府的偏房远亲也是丫头下人,多少也见过点世面;可她,只是“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里一位穷得实在过不下去的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太太。只因女婿狗儿的祖上做小小的京官时曾贪金陵王家势力认了宗,所以才与这荣府的王夫人有了这所谓的“亲戚”关系,日子过不下去,舍着老脸来认亲。当她指着自己的外孙板儿,面对凤姐一口一个“你侄儿”地说着时,别说王熙凤心里怎样想,就是周瑞家的都恨不得堵住她的口。她第一次造访荣国府,投奔的是王夫人,可王夫人根本懒得见她,而凤姐见势,不过是给了二十两银子将她打发。但即使如此,那二十两银子却让她“喜得又浑身发痒起来”,一激动,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什么“您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说得全是村野粗话,恨得周瑞家的眉眼齐飞。
说到这儿,想必大家都已知晓,这位小人物不是别人,正是《红楼梦》中大名鼎鼎的刘姥姥。
但就是这样一位刘姥姥,在她二进荣国府的时候,却完成了一次华丽的人生逆袭。我们生活里往往就有那么一些人,所谓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刘姥姥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国府,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见平儿,见凤姐,问候王夫人,王夫人不见,凤姐给点赏银(估计比二十两多点儿?),然后再装点荣国府的瓜果(礼尚往来,刘姥姥背来了枣子倭瓜野菜,也不能让人家空袋子回去那么不讲究吧?),然后走人。
但,幸福来得太突然(当然,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其实也是运气好到不行)。偏偏刘姥姥来了的事情,让贾母听到了,而偏偏贾母又特别想找一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偏偏这个刘姥姥说的乡野村闻不仅贾母觉得新鲜喜欢,连贾府的哥儿姐儿们都觉得新奇得不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拉开帷幕。刘姥姥可以说两天之内登上了她人生的巅峰,用她自己的话说“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过的都经验了”。她游览大观园贾母亲自当导游,她吃了凤姐亲自喂到口中须鸡汤九蒸九晒而制成的茄鲞,她喝了妙玉用旧蠲的雨水冲泡成窑杯奉上的老君眉,她甚至还闯到了怡红院在宝玉的卧床上扎手舞脚、放屁酣睡。
这些“荣宠”,单任何一件,恐都是旁人做梦也梦不到的奢望,但若只有这些,却不能证明刘姥姥真的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最多不过是偶尔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有了回忆的底色和吹牛的谈资。
实际上,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最大的收获,是她幸运地得以拥有了一次与富贵人家深度接触的机会,而也正是这样的一次机会,让刘姥姥在大开眼界的同时,还可以更为真实、也更为全面地表现自己——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乡野村妇——生命中所拥有的健朗、鲜活、达观、淳朴、宽厚的亮色的生命形态,而这些生命形态往往是荣国府这样的富贵人家在他们精致奢华的生活中所缺少的。
蒋勋先生在分析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这一段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就是“反省”,他认为面对刘姥姥这样的生命样态,荣国府中这些身在富贵中的人们应该会有一种反省,应该会认识到其实每一种生命形态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从而去发现生命平等的美。
但是,“反省”的发生同样需要某种机缘。同样面对刘姥姥,即使灵透如黛玉,还是会觉得她不过粗俗如“母蝗虫”,因为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纯粹性格,本不属于人间尘世,自然也很难与刘姥姥的生存方式产生认同;但经历世事变迁如贾母,在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之后,却发现吃尽山珍海味,却不如“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纵使总有丫头贴身服侍,御医随叫随到,但她对于刘姥姥健朗的身子骨她却只能羡慕,“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贾母的玩笑里有很深沉的悲哀,这是贾母的反省,对于生命本质的反省。可以说贾母的“怜老惜贫”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参透众生平等的慈悲。
也许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刘姥姥像小丑一样被戏耍,不论是吃饭还是行酒令,大家都在等着看她笑话百出的表演,灌她喝酒、等她出丑。但是,你看刘姥姥面对凤姐和鸳鸯的解释和道歉时的坦然和诚恳,真的是让你不得不对这位乡野老太太刮目相看:“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值得注意的是,姥姥说完这句话后,鸳鸯的反应很反常。刘姥姥这番掏心掏肺的话刚说完,作者紧接着就写到:“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鸳鸯为什么突然就训起小丫头来,因为小丫头没有给刘姥姥倒茶?倘若刘姥姥就是一位普通的用来给大家逗乐的乡野村妇,倒不倒茶又有什么要紧?我想更深的原因是,鸳鸯在那一刻被打动了,因为刘姥姥对贾母的那一份心,也为她的那种质朴和豁达。鸳鸯是贾母最贴心最得力的丫头,跟贾母也最亲,我觉得鸳鸯那一刻是有很深的感动,也有点儿愧疚,但更有一份敬服在其中。所以她要骂小丫头的疏忽,因为刘姥姥当得起这杯茶,当得起这份尊重。
对于刘姥姥被戏耍的一段,蒋勋先生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贾家是用银筷子吃饭的,她(刘姥姥)根本就不习惯,去夹那个鹌鹑蛋,怎么夹都夹不起来,鹌鹑蛋滚到地上,她就拼命追着在桌子底下爬,贾家所有的人都笑翻了。这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悲剧、一种侮辱,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救赎。这些场景很让人心酸,不是心疼刘姥姥,而是心疼贾府的人。他们的日子寂寞荒凉到没什么快乐可言,忽然来了一个老太太,他们就可以这样开心。贾府荣华富贵,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是他们有一种精神上的贫穷。”
——《蒋勋说<红楼梦>》
看过蒋勋先生的这段论述,再去读刘姥姥那“我就明白了”五个字,有时甚至会想,到底是荣国府的夫人太太哥儿姐儿们在看刘姥姥的笑话,还是刘姥姥早就“明白了”,明白了这府里的富贵之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沉闷,精致至极却也无聊至极苍白至极。所以刘姥姥才会讲些个乡野的奇谈,去愉悦他们的生活;所以刘姥姥才会卖力夸张地把自己的乡野粗鄙情态释放出来,让“千红一窟(哭)”的《红楼》也难得地“千红大笑”一场。
而在白先勇先生眼中,刘姥姥身上甚至有了民间神祗的形象:
“刘姥姥这个人物远不止于一位乡下老妪,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说是一个土地神祇——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机带进了大观园,使得大观园的贵族居民个个喜上眉梢,笑声不绝。”
“大观园鼎盛的一刻在第40回,贾太君两宴大观园的家宴上,刘姥姥这位土地神仙把人间欢乐带进了贾府,她在宴会上把贾府上下逗得欢天喜地,乐得人仰马翻。”
——《最幸运的事之一是读到全本<红楼梦>》
游园的第二天,贾母和巧姐都病了,宫里的御医诊断贾母“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诊断巧姐“只要清清静静地饿两顿就好了”。这一段看病,作者偏偏要加在刘姥姥造访荣国府的故事中恐怕也不是随意为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刘姥姥的大地纯色般健康的生命质感不正该是雍容华贵到病态的贾府的一剂救赎之药吗?但无奈所有的反省与顿悟都有待机缘与修行。
可以说,刘姥姥用自己的健朗、达观的生命状态和淳朴、宽厚的乡土性格悄悄改变着自己在荣国府人眼中的形象,她从一个被人视作只会常来“打抽丰”的粗鄙村妇,成为一位同样值得被疼惜、被敬重的老人。才气过人、心高气傲如凤姐,不但信服刘姥姥的花神之说,给贾母和自己的女儿送祟,竟还求刘姥姥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巧姐。此处自有作者“伏脉千里”的笔法于其中,但聪慧高傲如她,难道看重的不正是刘姥姥身上的鲜活活的乡土生命力,或者说那一点点源自于土地的神性吗?
这一次“打抽丰”的刘姥姥可谓是满载而归,光是银钱就有100多两,绫罗绸缎、各色吃食点心药品无数。回忆一下,刘姥姥第一次造访荣国府,她只拿回了20两银子。财物的多少固然不能绝对说明什么,但是情分的多寡却自在其中。当刘姥姥面对如此的恩重,心中千万遍念佛感激的时候,其实很难说,贾府和刘姥姥到底谁救赎了谁,或许作者“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安排也寄寓了几番深意。
题外随想,如果年少的曹雪芹在鲜花着锦的生活中真的曾有这样一位刘姥姥,那晚年在西山脚下,穷困落魄之中书回忆着刘姥姥的他,会有着怎样的心情?
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获赠礼品清单
一、银钱
108两银子(可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
二、绫罗绸缎
1.软烟罗两匹
2.青纱一匹(凤姐另赠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
3.两个茧绸(作袄儿裙子用)
4.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用)
三、吃食
1.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
2.两斗御田粳米(熬粥特别好喝)
3.一袋子大观园里的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荣国府自产)
四、其他
1.各种成药: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每一样是一张方子包着。
2.贾母祝寿衣服两套
3.两个笔锭如意的荷包
4.一个成窑钟子
5.平儿的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
6.鸳鸯旧衣物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