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下的“乌合之众”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反派角色申公豹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

“做什么行业都一样,学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可以改变人的思维。

高学历不代表一切,能成就一个人的是学习能力。”


如何避免沦为乌合之众,3点建议:


1、不轻易下结论,不做智力上的偷懒者

“对不了解的事物肆意发表观点并奉为真理,将自己所能认知的狭窄范围视为世界,这类人,绝对是智力上的偷懒者。”

急于归类,给现象下结论,是我们大脑高速处理信息的机制。

这种机制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是阻碍了我们进一步通过表象深究本质。

在得出结论前,不受以往相似事件影响,刻意训练不下意识做出判断的能力。

比起行动上的懒散,思考上的惰者更可怕。


2、不跟风,不站队

争吵时,声音大的不一定占理,同样,人数多的那方,也不一定代表正确。

群体因为人数多,往往声势浩大,个体的情绪在群体中传染扩散。

“个体能够通过理性和有意识的思维,来过滤掉各种冲动的行为,而群体则会放大这种冲动,从而产生不理智的集体行为。

一旦群体出现了亢奋的行为,个体的理智,往往就会屈服于群体的兴奋,从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比如抨击一切反对言论的“爱国者”,你只要发出和他们不同的声音,就会被漫天的辱骂围攻。

他们强迫你降低智商,和他们站在一起,做群体疯狂的追随者。

你必须顶住压力,不做人云亦云的随从,不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


3、提升推理能力,延缓做出行动

群体的推理能力非常低下,且不受理性控制,再加上强大的想象力,很容易极端化。

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消息,不一定就是事实本身,而是以某些人群需要的方式,呈现出的“加工”事实。

但人们往往不在意这些,总是基于看到的信息,快速站队,方便自己做道德批判。


易中天说过一段话: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一要先学会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

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这是‘是非判断’。

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可惜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反着的。

事情还没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开始了。”


我们无法阻止乌合之众一次次陷入狂欢,但我们可以做到严于律己,保有一份对理性的坚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