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静云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做过这样一项长期追踪试验:
他和助手们从25万儿童中选出1500名智力较高的儿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调查。30年后,调查结果显示:这1500名孩子中,有的成为社会名流,有的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知名学者,而有的却穷困潦倒乞讨街头。研究发现,个性对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优秀儿童的黄金时间表》一书的作者铃木博道,历时十二年,跟踪调查了五万多名儿童。作者发现:
成绩优秀的孩子父母,培养孩子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在孩子十岁以前,就培养孩子养成诸如自信、自律、勤奋、专注等优良个性。这些父母知道,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益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从而使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高效率。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失去自己的判断,喜欢盲目跟风。大家都认为孩子的成才就是长大后有能力,有能力就是赚大钱,就能过上令人羡慕的优越物质生活。而要孩子成长,现在家长能做的就是努力开发他的智力,让孩子将来考上名牌大学。
小军是我朋友的儿子,今年八岁,读小学二年级,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年级前三名。可是我朋友一点儿也不满意,他说:“一山还有一山高,小军在学校成绩是不错,可是其他学校还有高手啊,只有每次考满分才是真本事。可他总差那么一两分。不是数学差一分,就是语文差一分。”
有一次,我随朋友一起去学校看望小军。班主任找朋友谈话,我就在旁边听,班主任感慨说:“小军的学习成绩真的没话说,次次考第一。”小军爸爸打断老师的话,抢话道:“我是让他每科都拿满分,可是他总也拿不到,这次语文与数学都是满分了,可是英语却丢了一分,他说是老师没看清楚他写的那个字母,老师能不能查查他的试卷!”班主任突然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顿了一会说:“小军爸爸,那一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军的性格,小军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无忧无虑的玩,可是小军却常常一个人闷闷不乐,像在想什么事情,我遇到过好几次了,问他也不说。我总觉得这孩子有点不对劲,想同家长了解一下情况。小军平常在家里跟谁的时间最多?”小军爸爸摆摆手说:“老师,小军平常是奶奶带得最多,奶奶比谁都疼他,他不可能受委屈的,我同孩子他妈也经常回来看他,每次都是要什么买什么的,没理由不高兴啊。小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翻脸就翻脸,有点情绪是正常的,老师别太想多了吧!”听朋友这么说,老师还想说什么也咽回去了。
半年后,朋友与我喝茶聊天的时候,我问起小军的近况,他一脸的不快,头摇个不停。“小军成绩退步了?”我有些意外,朋友深吸了一口气说:“他现在在看心理医生!上次出差回来,奶奶说小军不听话,说了他几句,他就说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看来老师上次说的话是真的,这孩子年纪小小的,心里有事!”我有些担心地问:“那心理医生怎么说?”朋友满脸愧疚的说:“心理医生说孩子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安全感。其实这话老师也说过,我当时没在意。现在孩子他妈回来了,在家专心带孩子,配合医生治疗,希望能快快好转吧!”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身体的疾病是如此,心理的疾病更是如此。估计小军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治疗了。在我看来,家长的陪伴,亲子关系的和谐才是重要的药引子。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而不是满分的试卷。如果家长的眼睛只盯着那张试卷,心情随试卷上分数高低而起伏不定,那孩子很可能认为家长不关心他,不管他的死活,久而久之,没病都会憋出病来。
朋友在教育小军的过程中就是只重视了智育,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关注与开发,从而导致小军最后心理问题的暴发。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一定要多多观察、理解、尊重孩子,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自信,利用亲子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健全的人,才是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培养健全的性格就得跳出“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活动,在交往和活动中塑造健全的性格。我想:性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重视性格的培养,既是健康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未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