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老是加班?很多人会说,加班是因为工作量太多,所以要持续加班。今天古典老师帮我们揭开老是加班的真相。
现在的趋势是时间越来越容易碎片化。时间是碎片的,但事情不是碎片的,没办法放到任何一个碎片时间里处理,所以只好不断地往后拖往后拖——一直到晚上没有人打扰的时候,时间流恢复成了工业时代,你才能处理问题。这就是很多人加班的真相。
怎么在碎片化时代利用好时间?提高效率减少加班呢?古典老师提供给我们四种策略: 加减乘除。
加:增加碎片时间价值
之所以发生时间的碎片式浪费,是因为我们本来就不知道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干什么 ,在没有安排的时候,最简单的默认选项就是刷微信。
如果你知道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就不会频繁刷微信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列好一个 “碎片时间清单” ,来增加碎片时间的价值,用if…than…模式,有3分钟可以回个短信,有5分钟可以回个电话,有15分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碎片时间价值就高了。
减:减少切换成本
举个例子,一份报告《被打断的程序员》(Chris Parnin)对来自86位程序员的10000份编程情景记录进行了研究。
在代码编辑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10到15分钟来重新开始。
在编辑方法时被打断后,程序员只有10%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
程序员可能每天只有2小时的连续时间未被打断。
15 分钟的代价是 1 个小时。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集中所有的需要切换的动作,尽量一次性解决,降低“切换成本”。
乘:多线程叠加效率
人的脑力和体力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具体你可以这样做:
按抽象与形象来分配时间:独立思考分析一段时间后,画画思维导图;
按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阵子后,再找3个人一起碰撞;
按动静交替分配时间:坐着工作,45分钟后站起来休息,甚至Keep一下;
体力与脑力互相交替分配时间:工作之余,打扫卫生洗衣服。
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
比如要写一份活动策划案,很多人会准备2个小时完成这个事儿。但其实我还没想清楚这个策划案该怎么做,所以只能托着腮帮子想,双手抱在胸前来回踱步,越想越焦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开始刷微信、上淘宝,转眼2个小时过去了,但基本没什么产出。
换一种方式会怎么样?
早晨起床的时候花5分钟想想这个事儿,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同事们聊聊这个策划案,下午上班的时候花5分钟把自己的思路在白纸上整理下,这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思考。然后再打开Word把策划案的第一稿写下来。计算一下,其实我们只用了3个5分钟把它想清楚,然后25分钟就搞定,这就是大块时间执行。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思考和执行 。碎片化思考、大块时间执行,就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工作方式。
4种碎片化时代的时间管理方式
加:提前列出“碎片时间清单”,增加碎片化价值
减:把同样场景的碎片化任务放在一起处理,减少切换成本
乘:叠加不同类型工作,形成叠加效应
除:主动把大任务拆分成碎片化任务
每日精进
看完今天的四个策略,你对于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新的思路吗?结合上周讲过的WOOP,给自己设定一个高效能的计划。
碎片化时间清单有用,可以借鉴,尽量减少被打断的时间,乘法已经在使用,可以继续保持,除法用的还不好,需要精进。手头正好有稿件要完成,准备也开始碎片化思考,随时写下灵感,然后完成。